|
吳新興。(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5月21日電(記者 倪鴻祥)“僑務委員會”日前將公文中稱呼“華僑”的用詞改稱“僑民”,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今天上午在“立法院”外交暨國防委員會質疑這是在操作族群對立,是政治操作。“僑委會委員長”吳新興否認有操作族群對立,是“因為有人說他不是華僑”,所以改中性稱呼。
蔡政府官員目前稱呼大陸多改稱“中國”,包括官方通訊社中央社在內。
外交國防委員會上午邀請“僑委會”專案報告並備質詢,民進黨“立委”黃偉哲問“僑委會”日前公布行政規定中的將公文中稱呼“華僑”的用詞改稱“僑民”,是公文作業稱呼改變,還是日常用語改變?
吳新興表示,過去兩年中僑界有不同聲音,有人說他是台僑、華人、華生(華人學生),所以“僑委會”根據“憲法”第141條使用的名詞,官方稱呼一律改“僑民”,這樣包容性比較大;官方以及法律定義上,僑民必須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廣義定義來看只要認同台灣或“中華民國”就算。
國民黨“立委”馬文君表示,如果改稱“僑民”而非“華僑”,全世界各國都稱“僑民”,到底是誰的僑民?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也質疑,華僑長期居住海外,對“中華民國”有特殊的情感,把“華僑”改稱“僑民”如果是因為“憲法”第141條使用的名詞,但“憲法”第91條也使用“華僑團體”呀!改用“僑民”在華僑眼中、在她看來這是操作族群對立、政治操作,實際上是限縮,而非中性、包容,“僑委會”不要因為政黨輪替就改變作法。
吳新興表示,過去兩年來愈來愈多抗議,有人說他不是華僑,而是台僑,讓“僑委會”很困擾,因為怎麼做大家都不滿意,所以改用“僑民”比較包容性、中性的字眼,其實只要面對傳統僑社,都還是稱呼他們為“華僑”,都沒改變,所以沒有政治操作族群對立的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