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從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5月29日,野保隊員在臥龍正河區域中部發現新的大熊貓栖息地,還遇上了“不怕人”的大熊貓,填補該區域大熊貓調查的空白。
據悉,3名野保隊員在對該區域進行野生大熊貓 DNA采樣建檔工作時,在海拔2770米的一處斜坡收集到很多新鮮大熊貓糞便後,就坐在一顆樹下休息,隨後發現不時有樹皮碎屑掉落,起初沒理會,後來碎屑越掉越多,三人抬頭便發現一只熊貓寶寶,正在樹幹上往下移動,並轉身找了個舒服的枝丫掛住,呼呼睡起了大覺,絲毫不受人的影響。
熊貓寶寶估摸40來斤重,大約7個月左右,圓滾滾的,特別憨萌,呆在樹上一動不動。隊員們猜想熊貓媽媽應該就在附近,為不打擾兩母子的悠閑下午時光,隊員們隨即迅速離開。
該區域名為鍘刀口,位於臥龍正河區域的中部,是臥龍自然保護區最核心區域,典型的高山峽穀地帶,河流劈開山谷,山的下半部分幾乎呈垂直狀,在2011-2014年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中,調查隊員未能到達鍘刀口區域。三名隊員從一處縫隙攀爬上去以後,發現中部是一個平緩區域,也就是所謂青藏高原隆起過程中形成的二級夷平地,分布有大熊貓可食用竹,符合大熊貓栖息的生境。此次調查,在鍘刀口區域不僅收集了大量的新鮮大熊貓糞便,還遇上了不怕人的熊貓寶寶,填補該區域大熊貓調查的空白,為四川省大熊貓DNA檔案增添新的數據。
這是臥龍境內今年第三次拍到熊貓寶寶,前兩次均由紅外相機記錄到老鴉山和五一棚的熊貓母子活動畫面。
四川省林業廳保護站相關專家對此次新區域的發現表示,2008年汶川地震對臥龍大熊貓栖息地造成了較大影響,山體垮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災害使栖息地破碎化加劇。通過大熊貓重點區域監測、DNA檔案建立調查和紅外相機監測結果表明,通過十年來的保護工作及震後栖息地自然恢復,臥龍自然保護區內大熊貓栖息地質量正在逐步提升,大熊貓種群數量不斷壯大和擴散,將發揮邛崍山北部大熊貓源種群的重要作用。另外利用紅外相機拍攝到多次熊貓母子,也說明臥龍野生大熊貓野外繁衍發展趨勢非常良好。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