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開創了我國對非援助和國際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李寅對記者說:“中國在增加對非援助的同時,強化‘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的理念,將‘輸血’和‘造血’相結合,把幫助非洲國家自主發展作為中國對非援助的新形式,幫助非洲開展科技能力建設,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該中心成立5年來,中非雙方合作實施了45個合作科研項目,聯合出版學術著作6部,合作發表研究論文160餘篇。該中心已成為中非在科研領域開展合作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平台,而這與中非科學家對科技合作新模式的努力開拓、辛勤探索是分不開的。據中心副主任嚴雪介紹,除非方科研人員外,中科院17個研究機構每年派50多名科學家千里迢迢來到非洲進行合作研究,中方派駐肯尼亞的科研管理團隊也為研究中心的運營作出了重要貢獻。
播撒合作共贏種子的友好使者
肯尼亞籍學生皮特·莫頌果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的一名碩士在讀生,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同中國導師一起進行農作物研究。莫頌果說:“正是由於中國政府的幫助,我才有機會到中國攻讀碩士學位。研究中心的設立為非洲科技發展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很多有潛力的年輕非洲學者能借助這一平台,到中國科研機構學習、工作,並用他們所學造福非洲大陸。”
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迄今已開展對非科技人才專業技術培訓16次,為非方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80餘名,遍布非洲10多個國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獎學金計劃和中國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長獎學金計劃等,已接收122名非洲留學生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這些留學生畢業回國後,將加強非洲的科技能力建設,並進一步促進中非科研合作與交流。
吉圖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政府無私援建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讓中心成為播撒合作共贏種子的友好使者,並極大地提高了肯尼亞的科研水平。以此為重要平台,非中雙方的科研合作成果將逐步惠及全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