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草案的傳播過程,大部分網民只關注到了個稅起徵點從3500元變為5000元。姚澤金指出:“草案除將個稅起徵點調整到5000元外,還包括首次增加教育支出等專項附加扣除、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等,可以說調整的力度非常大。”一些網民也發現了這些亮點,網友@QQ老掉線 就關注到了稅率級距的改變:“不只是起徵點加了1500元,低檔稅率和級距的調整對月薪2萬以下的工薪族來說,降稅幅度還是比較顯著的”。網民@ShabbyCeeceekat則發現“(大家)都在關注個稅起徵點提至5000元。對大部分家庭來說,專項附加扣除才是利好,刨除醫療、孩子上學、租房,沒准實際個稅納稅起徵點是過1萬元的”……然而,這些亮點,卻在事件傳播前期,被部分忽視了。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白姗姗認為,提高個稅起徵點是草案中的一個亮點。但其他亮點可能對民生更有改善,卻被一些網民避而不談甚至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輿論是錯焦的”。那麼,造成“輿論錯焦”現象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白姗姗指出,在此次草案的公開傳播前期,相關部門主要展示了大致調整方向和思路,具體細節還有待進一步公開。因此,媒體宣傳時,只能將最容易理解的、最直觀的數字做成標題。而公眾在閱讀新聞時,淺、快閱讀已成為一種趨勢。讀者往往傾向於只讀標題,或可以量化理解的概念,因此而片面認識此草案,也實屬無奈。
據觀察,在更深入的報道中,已有不少媒體注意到輿論“錯焦”問題,重視了對草案各個亮點的平衡性報道,力求引導輿論將焦點“擺正”。
此外,在此次草案傳播過程中,網民抱怨工資低、房價高、物價上漲的情緒宣洩屢見不鮮。諸如“連繳稅的資格都夠不上”“請給我一個繳稅的機會”,仿佛又將話題拉回到個人收入的討論上。誠然,工資水平和個人所得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然而,這些單純對收入水平吐槽的情感宣洩,仿佛也讓輿論討論的焦點“跑題了”。
白姗姗認為,這與輿論場“錯位宣洩”現象有關:立場先行的態度式輿論表達,在當下輿論場中廣泛存在。這些態度與立場,貫穿某一類話題的不同事件始終。具體到本事件當中,就是不少網民可能認為,和收入相關的新聞,只要拿出抱怨、自嘲態度就是正確的。畢竟“深層次的思考與解讀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知識儲備,直觀的宣洩情緒讓網絡的發聲更加容易、門檻更低”,白姗姗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