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日電/網評:“教師忌語”呼喚更新教育觀念
來源:光明網 作者:楊朝清
“以後老師再也不會喜歡你了”“你太讓老師失望了”“同學們誰也不要理他”“以後再犯這樣的錯誤,就找你家長”……在一年級新生入學前,北京市密雲區第七小學的教師向家長、學生征集了這些“教師忌語”,了解學生心中最“扎心”的話,警示教師避免“雷區”。
語言作為一種符號互動工具,具有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等功能。在教育環節中,教師說話的內容、語氣、語調,都會對孩子們產生影響。“教師忌語”說到底,就是摸清了一個邊界,讓教師知道在和孩子們溝通交流的時候,有哪些話是不能說的。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未來的希望”。面對不聽話、表現不好的孩子們,一些教師習慣用生硬、冰冷的語言暴力育人。儘管這樣的暴力用語具有一定的激勵與鞭策作用,卻也可能會給孩子們帶來壓力與心理陰影。
實際上,暴力育人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注重目標正義忽視程序正義。以“同學們誰也不要理他”為例,教師將一些不聽話的孩子在其他同學中隔離,對他們貼標簽,將他們從“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級到“沾上污點的人,被貶低的人”,對孩子們來說有可能形成偏見與歧視。
在師生權利失衡的格局下,一些教師習慣居高臨下、色厲內荏地震懾與威脅學生,類似“以後再犯這樣的錯誤,就找你家長”這種話,儘管初衷良善,卻用錯了辦法:明明是為了學生們好,讓他們長記性,卻讓孩子們在情感上和心理上難以接受。同樣的教學目標,在溝通時語言上多一些溫暖、在細節上考慮得更周全,在教育方式上更柔軟,往往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與認同。
現在,服從與被服從的師生關係已經更多地轉向引領與被引領的師生關係,學生接受教師的規訓與懲罰,要更加講究方式方法,而這也考量著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倫理。伴隨大家權利意識的增強,學生們和家長們對“教師忌語”愈發敏感,而這,正呼喚教師們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觀念,摒棄陳舊、落後的暴力育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