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設施環境短板
增進人民福祉
據統計,我國人均公共產品擁有水平、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僅為西歐三分之一,基礎設施的短板顯而易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補短板很大程度上要靠基礎設施建設,基建投資是投資的“穩定器”。要通過補短板保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持續增長的勢頭,從而帶動整體投資回穩。
一些基礎設施“短板”正在改變。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和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軟硬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健全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編制3年滾動投資計劃,形成“開工建設一批、投產達標一批、儲備報批一批”的循環機制。各地把補防澇短板與建設海綿城市相結合,與修復生態結合,努力形成溝河湖泊、濕地與地下水道聯網貫通的格局。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近年來,環境治理力度明顯加大,環境狀況得到改善,但生態環境仍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今年以來,抓住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突出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污染源”治理,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生態環境部今年全面啟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等七大專項行動。
補短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增進人民福祉。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凡此種種,都是補短板的著力點所在,也是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依托。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