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在SDD發言(中評社 張心怡攝) |
中評社首爾9月14日電(記者 郭至君 張心怡 崔銀珍)中國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昨日出席了第七屆首爾防務對話的第一節大會議程,與來自多國的官員、專家一起探討半島無核化和建立和平機制的問題。
劉江永首先表示,對韓國文在寅政府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做出的巨大貢獻表示由衷的敬佩和衷心的祝賀,這不僅與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而且有利於東北亞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它的貢獻很可能超過我們所有人的預想。當然,這個成績的取得和金正恩委員長及朝鮮方面的努力分不開,和美國特朗普總統做出的決定都分不開,這個進程應該繼續下去。我也祝賀明天成立新的韓朝之間的辦事處能夠順利起步,發揮作用,為半島未來的和平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劉江永指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解決以及和平機制的建立需要有新的戰略思維,不能只停留在國防、軍事以及安全的舊思維。新的思維就是可持續安全,新的安全觀是建立世界命運共同體、半島命運共同體、東北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的必要條件或是指導思想,可持續安全與可持續和平是一個交叉的概念但是不一樣。可持續和平指的是不發生戰爭,但是可持續安全包括和平也包括和平狀態下的安全。如果發生戰爭,朝鮮半島會打仗嗎?不會。因為目前韓國有二十多座核反應堆,如果朝鮮半島發生戰爭,會是什麼樣的結局,不堪設想。從這一意義上講,文在寅總統的功績應該用垂史册,為半島迎來了和平,為人類迎來了和平。
劉江永說,在和平狀態下有很多非傳統安全問題:包括網絡安全、反恐、防止走私販毒,甚至包括大規模傳染疾病,這些用軍事同盟的辦法解決不了,必須通過各國共同合作,通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才能迎來可持續的安全。在2004年,我提出了“可持續安全”的概念。我很高興的看到,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亞信峰會上第一次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安全觀。最近在青島結束的上合峰會再一次確認了這些觀點,我認為這是命運共同體所必需的。半島的未來也要按照這樣的思路,要考慮到共同的安全,不是一方的安全。比如,在核問題上,如果我們只讓朝鮮做到只是CVID無核化的話,半島的安全的不平衡性或安全利益的不平衡性,如果不能取得共同的安全,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單方面繳槍投降。如何保證朝鮮全面的安全、可驗證的安全、不可逆轉的安全?如果沒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只是讓它(朝鮮)做到全面棄核 ,這種不平衡的安全利益就無法實現我們最終的安全目標。所以共同的安全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