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第五屆中國秧歌節“尋根”現象調查 
http://www.CRNTT.com   2018-09-22 17:53:08


 

  “我們一扭秧歌就高興”

  秧歌節期間,一群膠州小朋友表演的《秧歌鄉的孩子們》博得滿堂彩。不僅演出精彩,更令人欣慰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後繼有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傳承人吳英民的外孫女就是小演員之一。“俺外孫女在今年6月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燈光焰火藝術表演上,和小夥伴們一起展示了膠州秧歌的魅力。”吳英民自豪地說。

  膠州秧歌發源於300多年前,與商河鼓子、海陽秧歌並稱山東三大秧歌,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大秧歌以“三彎九動十八態”為特點,是真正的“扭”秧歌,被稱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活化石”。

  膠州市歷史文化研究與發展學會會長劉才棟說,秧歌,顧名思義是“插秧之歌”,是一種源於民間勞動的藝術形式,是勞動者真情實感的一種表達方式。現在膠州的田間地頭上,活躍著1000多支秧歌隊。

  “我們一扭秧歌就高興,村裡一些老太太在路上走著走著就能扭起來。”膠州秧歌第六代傳人李在會說。

  勿對原生態民間舞“指手畫腳”

  專家指出,現在一些專業舞蹈人士試圖改編秧歌等原生態民間舞,想要更“美”、更“時尚”或更“有賣點”,這萬萬要不得。

  “原生態民間舞呈現的是一種精神,是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活字典’,我們只能搶救、挖掘和保護,真諦的東西不能改。”山東省舞蹈家協會負責人李建國說。

  張詩羽說,這次看到膠州秧歌中有不少重複的動作,看似簡單重複,但重複當中蘊含著不同的情感和意境,簡單中蘊含著不簡單,有更深的東西值得挖掘,而不是覺得簡單重複就去改變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