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宏大敘事的張藝謀變得更加從容,也更加可愛,這和他拍攝《長城》時的束手束腳、籌備奧運會開幕式時的愁眉緊鎖截然不同。張藝謀這一次鬆下了鐐銬,達到了本世紀以來他最自如的創作狀態。
對老謀子的影迷來說,《影》是一次熟悉的回歸,它不只致敬了黑澤明和《影子武士》,還是張藝謀過去電影中的經典元素的延續。從刺殺與境州蓬勃的生命力,我們看到《紅高粱》裡餘占鰲刺殺李大頭的影子;從電影裡化不開的濃稠血色和綿綿細雨,我們看到《活著》裡小人物的悲劇;從靜謐灰暗的密林,則分明可見《十面埋伏》裡的竹林情懷。還有經典的囚禁空間、三角權力關係和“噬父”主題,張藝謀用《影》告訴世人,那個熟悉的自己又回來了。而且這一次,他變得更加決絕。
要談論《影》在張藝謀電影世界中的地位,就需要回顧他過去二十年的創作。縱觀張藝謀過去二十年的創作,其關鍵詞是“宏大”。從2002年的《英雄》開始,張藝謀走上了追求宏大之路,到《長城》達到高潮。當中儘管還有純情的《山楂樹之戀》和《歸來》這樣的傷痕題材,但更被人熱議的終究是《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長城》等。
從山雨欲來風滿樓式的千軍圍城,到極盡艶麗之能事的帝國景象,張藝謀迷戀起一種“東方紅”式的美學,具體的個人表達反而被淡忘。這條路的極致就是中美合拍片《長城》,個人乾脆成為報表數字一樣的雞肋,人海戰術在轟鳴的音樂中屢屢上演。造作的台詞,仿漫威英雄的配置,好萊塢的商業模式和張藝謀的組合被證明是一場浮誇的宴席。
《英雄》:犧牲個體成就集體
《長城》遭遇差評,但它還不是張藝謀最富爭議的電影,張藝謀最有爭議的電影是《英雄》,就連他的老同學陳凱歌也不買賬。陳凱歌說:“說實在的,我不喜歡《英雄》這部片子。我看這個電影很有問題。這部片子是空的,我不喜歡它的主題。我自己也拍過‘刺秦王’這個題材,可是我們(拍攝)的結局截然相反。我不認為犧牲個體生命成就集體是對的。”(《南方都市報》,2003年8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