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和包容
朱老師帶記者上到3層,見見住在這兒的老人蔣老師。他曾因“兒不管爹、爺不管孫”的言論在網上引起爭議。經過二樓時,幾個老太太聚在一起打麻將,朱老師叮囑道:“你不要去拍照或採訪她們,她們已經不想接受採訪了。”
見到蔣老師時,他戴著一頂牛仔布的貝雷帽,頭髮稍長,看起來“很有範兒”。蔣老師曾是紀錄片導演,現在喜歡唱歌和練聲。他表示自己現在身體很好,經濟獨立,可以照顧自己,不用子女管。同樣,子女的家、婚姻和孫輩,他也不管。甚至關於身後事,蔣老師也有了打算。
在蔣老師看來,“抱團養老”重要的就是互相理解、包容彼此的生活習慣。他舉例,“像我60多歲了,有些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已經成形了。我晚上睡得很遲,早上也起得很遲。這些習慣我改不了也不想改。”
說起“抱團”的小摩擦,蔣老師以中秋節晚餐舉例。當時,大家一起吃豬蹄,70多歲的張奶奶想夾豬蹄卻夾不起來。金奶奶看到以為她想分成兩塊,表示分成兩塊就沒人願意吃了。但張奶奶的理解是金奶奶不讓她吃,二人堵上了氣。第2天下午,張奶奶和蔣老師閑聊,原來是她的膝蓋不好,醫生建議她多吃些肉筋。蔣老師事後向張奶奶解釋做工作,最終兩個老太太和解了。
“抱團養老”剛開始,陸續有媒體來報道,“大家都不大喜歡被公開。”朱老師說,每次熟人看到報道後都會聯繫他:“又在電視上看到你啦。”
“但是我不喜歡。”朱老師有些抱怨,“上電視有什麼用呢?雖然‘抱團養老’有名氣了,但這也給大家帶來了不少煩惱,平靜的生活老被打擾。”
朱老師表示,“抱團養老”有進有出,但大門永遠敞開,有意向就可以來報名。
(來源:工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