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於網絡 |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近日,伴隨著“雙11”第四條大“錦鯉”“歐氣錦鯉”誕生,“錦鯉”活動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至此,2018年四大“錦鯉”集齊,他們是出自偶像選秀節目的“事業錦鯉”楊超越、一劇成名的“順心錦鯉”魏瓔珞、收獲獎品無數的“中國錦鯉”信小呆、成功贏得1111件禮品的“歐氣錦鯉”“半**蔑”。
每當一個熱門的“錦鯉抽獎”活動之後,在微信、微博等平台都會頻頻出現帶有“錦鯉”字樣的類似抽獎活動,並且關注度普遍不低,而且被大量轉發。甚至有人把2018年稱為“錦鯉年”,希望自己能成為“錦鯉”,然而並非所有“錦鯉”都是真的。
為了一探究竟,了解“錦鯉”和“錦鯉抽獎”的套路,《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錦鯉”噱頭的前世今生
據記者了解,“轉發錦鯉心想事成”的風潮已有數年。2013年,一條內容為“關注並轉我子孫錦鯉圖者,一月內必有好事發生”的微博一夜爆紅,直到現在仍在被轉發。
記者查閱發現,目前這一賬號擁有粉絲1700多萬,其每條微博轉發、評論、點贊數動輒上萬。
身披紅金魚鱗的錦鯉,寓意“鯉魚躍龍門”的好運氣,一直深受人們喜愛。此時的錦鯉,或可稱之為封建迷信“電子化”,是一個有熱度、有關注的話題。
不過,隨著帶有營銷目的的轉發抽獎出現並與“錦鯉”結合後,“錦鯉抽獎”產生了。而將“錦鯉抽獎”推向輿論焦點的是支付寶在今年國慶節前夕推出的抽獎活動,其微博稱,使用支付寶跨境支付的用戶可能隨機“免單”。而轉發這條微博則有可能成為“中國錦鯉”。緊接著,支付寶公布了一份閱讀時長需要3分鐘的禮單,瞬間引起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