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http://www.CRNTT.com   2018-12-16 10:51:27


 

  隨後,“包產到戶”這個農民的偉大創舉,迅即以燎原之勢在全國普遍推行,並很快進一步演化為簡單直接的“包幹到戶”,也就是“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後來的文件,把“包產到戶”和“包幹到戶”等都歸納為“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全稱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集中釋放了農村的社會生產力,一舉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1982年至1986年連續5個“中央一號文件”,以“可以、可以、也可以”的靈活性,推動農村改革逐步走向深入,並不斷提出放活農村工商業、放活農產品流通、發展多種經營、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增加財政支農投入、調整工農城鄉關係的政策措施。可以說,正是農民的“闖一闖”,中央的“試一試”“看一看”,促成了農村經濟體制的偉大變革。

  記者:農村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帶來了物質生產成果巨大積累,同時形成了一系列制度供給,怎麼看40年農村改革開放的制度性成就?

  宋洪遠:全面推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這一改革,理順了國家、集體與農戶的利益關係,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普遍歡迎。

  全面放開農產品流通,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農業市場經濟制度。分品種、分領域逐步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實行多主體經營、多渠道流通和自由購銷,同時逐步放開農產品價格。

  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支持鼓勵農村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不僅是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調整、農產品市場供應的日益豐富,更有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農戶家庭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對接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蓬勃發展。

  全面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相對封閉,農村人口非農就業和向城市轉移受到限制。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城門逐步打開,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鎮務工經商;改革戶籍制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加強農業支持保護,廢除農業稅,實行農業補貼;著力改善農村民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公共服務,普遍建立農村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救濟制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