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12月27日,中弘股份迎來在A股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當天交易結束後,中弘股份將正式摘牌退市。包括中弘股份在內,今年以來共有5家上市公司被交易所確認實施強制退市,“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正在逐漸形成。縱觀2018年,退市規則的完善和落地具有裡程碑式意義,重大違法退市、面值退市等情形的第一股相繼產生。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規則的完善,退市常態化已成大勢所趨,同時仍需提升投資者的索賠效率,簡化前置條件設置,完善民事賠償制度。
多家公司存退市風險
12月26日晚間,中弘退發布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的第十次風險提示性公告,預計公司於12月27日之後從A股正式摘牌退市。此前,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1元),中弘股份在11月8日被深圳證券交易所作出終止公司股票上市的決定。
今年以來,A股共有5家上市公司被交易所確認實施強制退市。除中弘股份外,吉恩鎳業、昆明機床、烯碳新材被強制摘牌退市,長生生物則因重大違法行為被啓動退市程序。
此外,還有多家上市公司存在退市風險。W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有近70家,其中,*ST華澤、*ST海潤、*ST上普、*ST衆和4家公司已被暫停上市。
“在完善市場機制和防控風險的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的經營風險今年集中暴露,最終表現為不再符合上市標准的公司被實施退市。”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認為,今年以來,監管機構持續釋放從嚴監管的信號,并且在退市規則方面做出更加細化的制度安排,叠加今年震蕩的市場環境,一些本身經營存在困難或者公司治理存在瑕疵的上市公司退市的風險窗口正在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