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1日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頂層設計。5年多來,我們黨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出1900多個改革方案,開辟了國家治理現代化新境界。這是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重要保證。
著眼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日報發表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唐洲雁等文章表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新時代,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突出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著眼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使各領域改革聯動集成、相互呼應,有力地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年多來,各領域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我們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圍繞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制定一系列制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依法治國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實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制定《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著力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對外文化傳播和對外話語體系、文化政策法規體系。在社會體制改革方面,出台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制度,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有力促進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出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推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框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扎實推進,更好地發揮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文章指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然對政府職能轉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能否成功轉變政府職能,直接關係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促進政府把該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該放的權放足放到位、該提供的服務提供到位。特別是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面啟動新一輪機構改革,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這是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大舉措,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
5年多來,抓住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統籌推進各方面改革。比如,全面推進簡政放權。簡政放權是政府“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推動“放管服”改革不斷提速,以減稅降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不斷完善負面清單制度,不斷改善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日均新設企業數量由5年前每天0.69萬戶提高到2018年的1.84萬戶。尤其是隨著《市場准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正式公布,中國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實現清單之外所有市場主體“非禁即入”,有效破除了市場准入壁壘。又如,全面推進監管方式轉變。為破解“重審批、輕監管”問題,大力推動監管方式轉變,出台《關於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構建大數據監管模型;出台《關於“先照後證”改革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意見》等,提升各級各部門事中事後監管能力;出台《“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構建以法治為基礎、企業自律和社會共治為支撐的市場監管新格局。再如,全面推進政務服務創新。為破解企業和群眾辦事難、辦事煩等問題,出台《關於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形成了線上線下功能互補、相輔相成的政務服務新模式;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使群眾深切感受到政務服務效能大大提高了、自己跑腿大大減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