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2018年開始,大家明顯加快了核銷節奏,具體力度要看銀行的客戶結構和發展戰略。比如,以往國有大行的客戶集中在央企、國企以及地方基建項目等,這輪核銷的壓力就小一些。股份行同樣要分情況,有些銀行早就將重心調整到個人零售板塊,這類銀行的壓力也小一些。一些銀行的客戶結構‘大頭’是中小製造業或層級較低的地方融資平台,這一輪可能只得選擇‘壯士斷腕’。”
多位銀行高管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按照不良資產處置慣例,不良資產打包轉讓及核銷是銀行用得較多的手段,但核銷是有額度限制的。我們在觀察監管部門是否會有進一步政策支持。”
除傳統的核銷、打包轉讓等處置手段外,預計2019年不良處置創新將發力。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肖遠企此前表示,2018年末債轉股簽約金額突破2萬億元,落地金額達6200億元。資產證券化以及不良資產證券化方面,2018年金額約為9000億元,為史上最多。
“短痛”利於長期發展
“監管部門這兩年一直在引導商業銀行真實反映風險,加快核銷,其目的在於為銀行‘減負’,重新激活被‘僵屍企業’占用的貸款額度。”在曾剛看來,商業銀行應跳出誤區,順應趨勢,充分暴露風險,才能騰挪新額度支持實體經濟、調整客戶結構,籌謀長期發展和盈利預期。尤其是中資上市銀行估值多年以來處於較低水平,背後根源就是投資者對銀行業風險的擔憂。
不過,曾剛坦言,加快不良核銷將影響銀行短期利潤。業績快報顯示,平安銀行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167.16億元,同比增長10.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48.18億元,同比增長7.0%。浦發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715.42億元,同比增加29.23億元,增長1.7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59.14億元,同比增加16.56億元,增長3.05%。中信銀行利潤總額543.26億元,比上年增長3.92%;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45.13億元,比上年增長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