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民對民進黨蔡英文執政投下不信任票 |
中評社╱題:台“九合一”選舉結果透露的深層意涵及其影響評估 作者:冷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選舉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台“九合一”選舉結果顯示,島內“利綠不利藍”的政治生態已在兩年半時間裡快速逆轉,民進黨2020年下台的可能性增大。更重要的是,選舉透露出隨著島內、兩岸深刻變化,島內以“統獨”藍綠為核心的舊政治意識形態退潮,強調“超越藍綠、經濟民生第一、希望兩岸合作”成為新的政治正確。這一重大深刻變化相對“利紅利藍不利綠”,將對島內政治生態和兩岸關係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一、2020年“大選”民進黨形勢較為不利,國民黨改革成效、“藍綠白”關係走向影響重大
選舉結果否定了2016年選後外界“民進黨長期執政、國民黨難以再起”的判斷,再次證明了台灣選舉的“蹺蹺板效應”。即島內民眾對執政者的看法對投票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中間經濟選民投票意向呈現很大搖擺性,一個黨執政不佳,另一個黨就有再起的機會。①2008年、2016年、2018年選舉,都是“蹺蹺板效應”的體現,且有速度加快趨勢。這也顯示台灣民主選舉制度下,民眾不希望一個政黨長期執政、一黨獨大而得不到有效監督。
(一)民進黨2020年下台可能性增大
分析2005年與2008年、2014年與2016年,這些縣市長選舉與“大選”的關係,基本都是正相關的“骨牌效應”。目前談2020年“大選”態勢尚早,但總體態勢對民進黨較為不利是不爭事實。
一是島內“反蔡反民進黨”、民心思變氛圍濃厚,且不易翻轉。選舉結果對蔡英文執政績效和路線投下不信任票,民眾對蔡無力解決最關心的民生問題、強推爭議改革、“新威權”手段追殺國民黨、“抗中謀獨”等強烈不滿。民進黨在失去民眾信任後,執政將更加舉步維艱。台結構性困境下,蔡剩餘任期有關經濟發展、社會分配、改革爭議、兩岸困境等難題一個不少,民進黨走出執政泥淖的可能性較小。
二是國、民兩黨支持基礎此消彼長。從縣市長席次和得票率看,民進黨從上屆13席銳減至6席,得票率僅為39.16%;國民黨從上屆6席大增為15席,並成功攻佔關鍵的高雄、台中兩個“直轄市”,得票率大幅提升為48.79%,兩黨得票差120萬票。從政治版圖看,北部藍天再現,中部藍優勢擴大,南部綠被攻陷。從選民結構看,民進黨大量流失勞工、農漁民、中小企業主、青年、知識精英等群體選票;國民黨選票回流明顯,中下階層支持基礎擴大。從政黨支持度看,兩黨已經拉開差距。《美麗島電子報》10月底民調顯示,民眾對民進黨的好感度僅剩27.4%,反感度達到57.5%;對國民黨的好感度為39.2%,反感度為41.7%。蔡的執政滿意度僅剩25.5%,不滿意度高達67.3%;信任度剩26.7%,不信任度達58.8%。國民黨已度過2014年以後的“反國民黨風暴”,重新成為民眾可能的選擇。
三是國民黨實力、財務問題改善,有利“地方包圍中央”。“九合一”選後國、民兩黨地方治理人口比為1447萬:625萬。
四是國、民兩黨權力改組、改革轉型都是考驗,但有較大不同。民進黨敗選後士氣大傷,接班梯隊重新洗牌,權鬥會更加激烈。蔡賴矛盾、“英系”與“新系”、“基本教義派”的矛盾複雜難解。國民黨士氣大振,再燃重返執政信心,面臨的是如何改革更好的問題,黨內權鬥應在可控範圍之內。
(二)未來影響2020年“大選”態勢的主要變數
導致本次選舉結果兩大主因是蔡英文執政引起的“民怨海嘯”,以及韓國瑜強烈個人特質帶動的“韓流旋風”,所以很多輿論稱本次選舉是“蔡的失敗、韓的勝利,而非國民黨勝利”。有國民黨黨務要角稱,“很多選民想教訓民進黨,也衹能改投國民黨;很多年輕、中間選民仍不喜歡國民黨,衹不過更討厭民進黨”。②韓國瑜、侯友宜之所以大勝,是因為不像傳統的國民黨政治人物;2020年“大選”中他們的選票能否轉給國民黨候選人不無疑問。
目前看,影響2020年“大選”態勢有以下因素。一是蔡執政走勢及民眾看法,從選後形勢看蔡聲望尚未觸底,還可能繼續下探。二是國民黨改革成效。民意明顯希望國民黨新陳代謝,希望看到新人新氣象,但老人不甘退出歷史舞台。該党的形象、思維和組織改造成效仍是再起關鍵。三是柯文哲是否參選、“藍綠白”關係走向。柯受“韓流”衝擊、選舉慘勝等降低其參選空間,但藍綠參選人強弱是影響其決定的主要因素。
二、島內社會出現明顯的“淡化藍綠意識形態、注重經濟民生、渴求兩岸經濟紅利”新取向
兩岸關係走向攸關台灣前途命運,島內政治勢力對此看法與主張不一。這與“本省”、“外省”族群問題相互激蕩,在政黨競爭和選舉效應催化下,就形成了台灣相較其它地區少有的“統獨”、“藍綠”問題。長期以來,“統獨”和藍綠之爭成為島內政治主旋律,政黨以此作為選舉市場區隔的工具,而經濟民生、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常被稀釋。
但本次“九合一”選舉中,民眾強烈要求候選人“少講政治、超越統獨藍綠、多談民生、給民眾好日子”,熱捧韓國瑜、柯文哲等藍綠色彩較淡的新型政治人物。“藍綠白”候選人也都高喊“超越藍綠、民生第一”。衹有民進黨、蔡英文在選舉中高喊“反吞併、顧台灣”等老舊“主權”口號,美國也刻意附和影射大陸“干涉台灣選舉”,顯得不合時宜,也得不到民眾正面回應。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直指高雄“又老又窮”,喊出“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激起民眾深層共鳴及對發財的渴望,掀起超級“韓流”,並攻下“綠營堡壘”。柯文哲在藍綠夾殺下連任台北市長,鄭文燦、林右昌、林智堅在原藍營優勢選區漂亮連任,都顯示藍綠意識形態退潮,經濟民生重要性凸顯。“台灣普通民眾對發展經濟、改善生活的強烈追求,成為決定選票投向的最主要考慮”。③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瑜“拼經濟”政見是以兩岸為基礎的,其在辯論會上明確提出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這也得到藍營參選人的附和。選舉結果顯示,島內民眾對“‘九二共識’基礎上爭取兩岸經濟紅利”投下贊成票。
上述島內社會新脈動與全球性“反建制民粹浪潮”一脈相承,更根源於島內、兩岸的深刻變化。
一是島內20多年“統獨”藍綠之爭導致台灣不斷向下沉淪。加之台經濟邊緣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優勢削弱,台灣陷入經濟停滯不前、民眾薪資所得難有增長的“悶經濟”困局。韓國瑜所說的高雄市“又老又窮”,對整個台灣同樣適用。民眾對藍綠惡鬥和政治意識形態越來越反感,對精英人物無力解決“興利均富”問題強烈不滿;希望超越藍綠、少談政治,發展經濟、改善個人生活的願望越來越迫切,並投射到新型政治人物或者“政治素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