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35戰機對地面目標實施火力打擊。 |
“難道他們不怕耳朵震得疼嗎?”
“當然怕了,但為了保障飛機安全快速出動,我們的地勤人員很少佩戴部隊配發的耳塞式、耳罩式等消音設備。”機務大隊長吳淼祥說,“由於常年在機場一線工作,很多地勤官兵平時說話的聲音要比同齡人高八度。”
就在這群忙碌的官兵身影中,記者見到習主席2017年回信給南開大學新入伍8名大學生之一的李業廣。他現在是一名機械員,雖然不能像飛行員一樣親自駕機升空作戰,但他對記者說:“看到自己維護的蘇-35的戰機巡弋海天一線,同樣驕傲自豪!”
就是在去年春節前夕,該旅飛行員駕駛蘇-35戰機從這裡起飛,飛赴南海參加聯合戰鬥巡航任務。消息一出,迅速刷爆朋友圈。此時,距離旅裝備蘇-35戰機本場首飛還不到一年。
去年5月11日,該旅蘇-35戰機首次與轟-6k戰機編隊飛越巴士海峽,實現了繞島巡航模式的新突破,彰顯了空軍體系作戰能力的新提升。
蘇-35為什麼能夠這麼快形成戰鬥力?“作為空軍首個走出國門開展中外聯合訓練的航空兵部隊,我們改裝蘇-35戰機伊始,就提出了實戰化改裝的理念。張旅長坦言,比先進裝備更重要的是思維理念,只要為打仗而飛,就能飛出強大的戰鬥力。”
記者了解到,該旅重塑訓練模式,打破了過去“技術訓練-武器使用-戰術應用”一次推進的常規模式,將三者融為一體同步進行,縮短訓練周期。此外,他們還將實彈訓練推向常態化,晝夜間組織實施,戰場環境更加複雜逼真。
飛行大隊長何凱向記者回憶起部隊那次夜間空中加油訓練。暗夜茫茫,能見度很低,視線所及只有月亮和加油吊艙光源,加油錐套在強風中不停抖動。何凱操縱蘇-35戰機逐漸接近,不斷修正偏差,穩定諸元,一個前衝,戰機探頭與加油錐套準確對接。不到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何凱和其他首批改裝的飛行員具備了晝夜間空中加油能力,使蘇-35能夠更好地遂行全天候、遠中近作戰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