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化改革紓解信用擴張最後一公里
http://www.CRNTT.com   2019-02-15 09:06:12


 
  假若要向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擴張信貸則不但要面對嚴格的內控約束,以及未來風險暴露期的終身追責,還要耗費人力物力對企業進行信用風險區別定價,負擔十分沉重。顯然,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敬而遠之,選擇信用風險低且有政府信用隱性擔保的央企、國企更加省心省力。久而久之,銀行對於企業的信用風險區別定價能力持續不足,且由於中國外部獨立信用風險評價事業的混亂孱弱,信用評價及風險區別定價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進程當中的一個頑疾。

  同時,由於當前銀行業務模式都較為保守,即便如金融市場部門,每天的交易也維持在銀行間市場一些風險回報較低的金融工具上,比如國債、地方政府債、城投債等。這就使得中國銀行體系長期沒有進行較為複雜金融交易的能力,限制了銀行運用大量複雜金融衍生工具進行信用風險對衝的可能。國際銀行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金融衍生工具對於銀行實施信用風險對衝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施風險對衝操作的同時,也相應釋放了銀行對於一些潛在信用風險較高的客戶進行信用擴張的空間與可能性,從而使得實體經濟的融資條件得以進一步寬鬆。

  紓解信用擴張“最後一公里”問題的政策建議

  文章表示,通過對於信用擴張“最後一公里”問題症結的詳細分析,我們對於紓解該問題,進而優化實體經濟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幫助廣大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是監管機構應在銀行資本/資產約束標準方面進行優化,進一步激勵商業銀行參與股權與類股權的直接融資活動。根據將於2022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巴塞爾協議Ⅲ—最終版》,對商業銀行持有資本市場股權和類股權融資工具風險權重進行了一定調整和明確。首先明確了對於公司發行的次級債券及其他未明確規定的非股權資本工具,將被賦予150%的風險權重;商業銀行持有的投機性未上市股權,風險權重為400%;對於絕大多數其他情況商業銀行持有的股權,風險權重為250%。其次是明確了在監管機構特許情況下,允許商業銀行運用金額不超過一二級資本總額10%的資金開展股權投資,並可享受風險權重100%的優惠。

  中國監管部門可以借鑒美國等國家的成功經驗,以制定銀行體系通過風險共濟基金對實體企業進行救助投資的相關業務如何進行資產風險準備計提的具體規定,激勵銀行體系通過相關實體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進行市場化資本挹注。

  當前,銀保監會為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資金投放力度,保障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指導銀行保險機構準確把握促進經濟增長與防控風險的關係,正確理解監管政策意圖,充分利用當前流動性充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有利條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擴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例如,調整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鼓勵銀行利用撥備較為充足的有利條件,加大不良貸款處置核銷力度,騰出更多信貸投放空間。推動定向降准資金支持債轉股盡快落地,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金周轉效率。督促銀行適當提高利潤留存比例,夯實核心資本,積極支持銀行機構尤其是中小機構多渠道補充資本,打通商業銀行補充一級資本的渠道,增強信貸投放能力。相關措施應繼續堅持,並研擬適時適度增加力度,提升銀行必要時刻補充資本的渠道與工具,以保證銀行資產擴張的資本條件,夯實銀行體系向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進行信用擴張的資本基礎。

  二是監管機構應繼續堅持指導銀行健全內部激勵機制,加強對不良貸款形成原因的甄別,落實盡職免責要求,進一步調動基層信貸投放積極性,銀行也需加強為實體經濟排憂解難的經營宗旨與服務意識。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考核辦法,加強貸款成本和貸款投放監測考核,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督促銀行機構綜合分析民營企業風險狀況,加大對主業突出、信譽良好的民營企業授信支持,合理確定貸款價格,適度降低融資成本。

  三是擴大銀行業發展的市場化與國際化程度,盡快提升中國銀行業服務的專業性。未來中國金融業將面臨國際同行的競爭壓力。銀行業很難延續以往國家銀行體系之下的路徑依賴,即選擇模式相對簡單、風險相對較低的業務而獲取豐厚的利差收入。應該立足於深厚的人財物力資源積澱與網絡優勢,大刀闊斧地進行發展模式創新改革。調整自身業務結構與業務發展方式,提升自身全方位利用金融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與風險對衝與規避的專業性,有效提高運用金融衍生工具與資產證券化技術進行資產風險分散配置的能力,以進一步釋放資產業務擴張的空間,為改善實體融資環境,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服務。

  大力發展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創新性發展大量金融衍生工具,對於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壯大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受益於近年宏觀審慎監管的強化,金融業綜合統計系統的建立,進一步發展中國衍生品交易的時機已經日漸成熟。

  我們相信,通過對中國銀行業進行進一步的市場化、國際化改革,通過監管體制與內部激勵相容機制的調節,中國銀行體系能夠突破信用擴張的“最後一公里”,商業銀行將迎來資產負債規模的進一步擴張,而這是中國當前逆周期調節政策周期之下,迫切需要銀行體系完成的重大使命。雖然這其中總是無可避免地蘊含著資產風險水平上升的隱憂,但是銀行作為金融機構本身就是持續風險經營的過程,在銀行合理進行業務擴張,進而支持實體經濟復甦的過程當中,從歷史經驗看,銀行的經營風險反而可以得到緩釋,而不是加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關鍵是要適應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穩定就業的需要。只有經濟好了,金融才能穩定和發展。

  當前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在全球銀行業之中已經首屈一指,但是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信用支持,卻趨於弱化。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由銀行間接融資主導的金融模式,在支持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方面相對於金融市場存在“先天不足”。在市場經濟日漸發展、金融監管日漸強化的今天,銀行過度汲取社會資本,卻難以再不計成本對實體經濟進行信用擴張,這就促使我們盡快建立一個以法制與信用為基礎的現代金融市場。唯有金融市場可以化解銀行體系對實體經濟進行信用擴張的固有風險集中難題,從而真正支持社會融資需求。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