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前台灣民眾統獨心態的基本特點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9-03-17 00:11:47


 
  二、“維持現狀”主張之所以有著相當的民意基礎

  綜合考察蔡英文在競選過程及就職之前的兩岸政策主張,其核心概念就是“維持現狀”,這是民進黨及蔡英文在競選過程及就職之前對以往的兩岸政策主張逐步調整的基礎上提出的。“維持現狀”是一個階段以來民進黨內關於兩岸政策的基本共識,實際上是民進黨在1999年全代會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本精神,即維持“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固然依目前的憲法稱為‘中華民國’”的現狀。

  關於“維持現狀”,儘管蔡英文在競選過程中的一系列相關表述字斟句酌、精心打造,旨在讓台灣民眾能夠接受,並且以此回應美國和大陸的關切,但是仍然體現刻意模糊的特徵。相關各方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立場進行解讀,包括“台獨”基本教義派也能接受。顯而易見,這一主張迄今為止仍然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蔡英文未能闡明兩岸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亦即關於兩岸關係的定位問題。而“政治定位”問題無疑是兩岸現狀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無法迴避的。二是,“維持現狀”主張能否實現,無疑必須依靠兩岸雙方通過良性互動才能達成,而如果雙方沒有確立共同的政治基礎,又如何展開良性互動,單方面又如何達成涉及雙方關係的“維持現狀”目標呢?可見蔡英文及民進黨的“維持現狀”主張不僅具有模糊性,而且具有相當的蒙蔽性和欺騙性。

  儘管如此,不可否認,“維持現狀”的政策主張仍然有著相當的民意基礎。

  (一)台灣主流民意殷切期望蔡英文及民進黨上台執政之後能夠維持2008-2016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

  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軌道以來,實現了歷史性轉折,面對兩岸關係的一系列進展和成果,台灣民眾是主要支持和推動的力量。但是,由於兩岸政治對立仍然存在,敵對狀態尚未結束,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不同及其差異確實難以超越,雙方在台灣的政治定位、軍事安全和涉外事務等問題的分歧無法消除。與此同時,面對和平發展給台灣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巨大的現實利益,因而在解決兩岸政治對立途徑和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維持兩岸關係現狀顯得尤為重要,以有效避免“台獨”分裂主義破壞現狀而帶來兩岸關係的危機。

  然而,民進黨及蔡英文上台執政兩年半以來,不接受“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已經無法延續過去8年“和平發展”的基本態勢,蔡英文的“維持現狀”的承諾顯然無法兌現。民進黨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慘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大民眾對於蔡英文無法兌現其“維持兩岸現狀”政策主張的強烈不滿。

  (二)相當一個時期以來,台灣政治氛圍所形成的普遍“拒絕統一”的心態,是“維持現狀”主流民意的社會心理基礎

  可以認為,當前台灣民意主流取向的實質問題,並不在於是否大多數人傾向支持“台獨”主張,而是由於兩岸長期分離和多年來“台獨”分裂主義勢力及其活動所造成的孤立主義情緒的蔓延。具體而言,就是現在大多數台灣人的心態,並不是下定決心要從中國分離出去,而是希望長期維持現狀,不願意“被大陸統一”。當然,堅定支持和追求“台獨”目標的民眾還是存在的,但畢竟是極少數,而對於絕大多數台灣民眾來說,當前唯一明確的意願是拒絕“被大陸統一”,甚至相當部分已經產生了“被統一”的焦慮感。從表面上看,這並不至於導致兩岸關係立即的危機,但是“維持現狀”心態是基於對“統一”和“獨立”都充滿了不確定感而形成的,是一種極不穩定的思想狀態,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統獨”觀念問題,而相當程度是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選擇,正是這種不穩定的思想狀態在某些特定社會環境下極易為那些貌似有確定方向性,且與其他社會價值觀念取向(如“民主”、“本土”等)有較好連結的意識形態話語所左右。“台獨”分裂主義勢力及其活動所塑造“明確的方向性”,在理論上與民主價值的內在連結,通過一系列政治實踐塑造的“台灣主體性”、“去中國化”、“台灣正名”、“加入國際組織”等話語權,對台灣民眾關於未來兩岸關係的思考造成強烈而長期的影響,相當部分民眾雖然不會明確表示支持“台獨”,但是在思想上疏離大陸、拒絕統一。

  而在選舉政治的驅使下,支持統一的政治人物、政治勢力和政黨屈服於政治現實,因為短期選舉利益的考量,迴避“統一”這個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歷史趨勢,迴避歷史賦予的責任。“統一”將長期成為“不能說,也不能做”的事,成為台灣政治領域走向消音的“政治前景”。這將導致“台獨”思潮持續蔓延,即使是短期的局勢穩定,也不可能消除兩岸長期面臨的“台獨”分裂主義勢力及其活動帶來的隱患和威脅。

  因此,這種孤立主義情緒及傾向是分離主義持續蔓延的溫床,如果忽視“台獨”勢力及其活動利用並且助長這種孤立主義情緒,不能以適當的方式加以緩解及轉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乃至和平統一道路將會更加曲折和漫長。

  從上述兩項分析不難看出,“維持現狀”與“不統、不獨、不武”似乎有著共同的民意基礎。

  (三)當前台灣年青一代的統獨心態的基本特徵,是“維持現狀”主流民意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察當前台灣青年的統獨心態的基本特徵,亦可看出“維持現狀”所擁有的民意基礎。與老一輩台灣民眾相比,年青一代的“國家認同”與歷史記憶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的政治認同及“統獨”立場都相對較為理性,基本上是以當代的西方價值觀念去理解“統獨觀念”,承認兩岸的歷史淵源,並不堅持絕對地將“統一”或者“獨立”作為台灣前途的單一選項。在希望大陸尊重目前兩岸現狀的前提下,並不排斥未來兩岸成為一個共同體的可能性。以理性為基礎的“淺綠”群體對應的也就是以理性為基礎的“淺藍”群體,兩者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念取向、理性思維和言語平台,基於對問題的不同解讀和判斷而走向不同的“統獨”立場,這兩個群體之間相對較易溝通,當下大多數台灣青年就是擺蕩於政治光譜上“淺藍”與“淺綠”這兩種色調之間,從而成為相當一個時期以來“白色政治勢力”的支持力量。這兩個群體以及他們之間的地帶,應該是當前台灣民意走向的最重要的區域,而由2018年“九合一”選舉結果反映出跳脫藍綠的中間選民有持續壯大的趨勢,這同時也就是所謂“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不武”主張的廣泛社會基礎。由此可見,現階段台灣年青一代的心態並不穩定,雖然在民調上支持“統一”的並不占多數,但是一旦出現有利於“統一”的形勢,相信其人數和比例將會出現大幅度的增長,這無疑是利益相關的價值取向,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也正是“台獨”勢力持續製造兩岸關係緊張、企圖深化台灣年青一代對大陸的敵對意識、以穩定其鼓吹的“台灣認同”的現實原因。

  正因如此,大陸在“反對台獨”的同時,無疑更應加強“促進統一”的努力,以台灣民眾所能普遍接受的方式,更為明確地勾勒出未來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

  對於兩岸關係和台灣政局演變來說,台灣民意無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應當看到,台灣民意的形成和變化受制於多種因素的引導和綜合影響,民意對台灣政黨和政治人物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台灣民意中的積極因素將成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消極因素無疑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阻力及障礙。如何辯證地分析和對待當前台灣民意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性課題,如何有效地引導和爭取、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台灣民意是一項艱巨的、綜合性的工程。增進兩岸同胞的溝通瞭解,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是爭取台灣民意的必由之路。誠然,由於兩岸隔絕多年,各自的發展道路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差異較大,加上李登輝、陳水扁執政20年推行的分裂主義和“去中國化”政策以及民進黨及“台獨”分裂主義勢力的宣傳鼓動所造成的影響,要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還需要相當的時間和漫長的漸進的過程。這無疑應該成為現階段對台工作努力的方向,而當前在進一步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的同時,必須在相關領域持續地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註釋:

  ①俞可平:《馬克思論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價值和共同形式》,見中國政府創新網。

  ②同1。

  ③http://www.fawang.net/Article/xf/200601/1867.html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3月號,總第255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