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有利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近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這份綱領性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意味著大灣區建設進入加速推進階段。貫徹落實好這一綱要,要求我們深化認識,狠抓落實,高起點高質量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譜寫新篇章。
(一)
經濟日報發表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廖勝華、張造群文章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事關中國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事業的全局。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有利於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在經濟發展層面,珠三角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通過灣區共建,形成統一、開放的商品和要素市場,港澳能夠更加深入地融入區域產業分工體系,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從而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煥發新的強大經濟活力。在民生福祉方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助於全面推動內地與港澳互利合作,包括在就業、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銜接和合作,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在民心相通層面,三地人民在共建大灣區特別是共同打造優質生活圈和人文灣區的過程中,包容理解和情感認同將大大增加。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有利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全球投資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是中國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提升開放質量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強化三地在開放發展上的功能互補,有利於中國更好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雙向開放、內外聯動的生動局面。在豐富開放內容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著力對接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探索放寬市場准入,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合作、戰略互信、人文交流等,大大提升全面開放水平。在促進開放共贏上,粵港澳大灣區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交匯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構築起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有利於中國更加主動地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有利於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提升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從國際一流灣區的基本特征看,灣區經濟是典型的創新型經濟,灣區以其經濟體量大、經濟密度高、創新能力強,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火車頭角色。粵港澳大灣區是高新技術產業、高端生產服務業不斷集聚創新的重要區域。香港擁有4所世界100強大學,珠三角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區域創新能力領先全國,在全球創新網絡中占據重要位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點是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粵港澳三地深入開展創新及科技合作,統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而既推動粵港澳地區自身加快實現經濟調整與升級,又助推中國經濟發展動力變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
文章指出,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臨新形勢新挑戰,要求我們必須以更加敏銳的戰略眼光,在對時代機遇的把握中堅定信心、謀劃舉措。
從國際環境看,全球格局深刻演變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當今世界正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世界經濟仍處於增長低谷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穩,全球貿易持續低迷,這對經濟外向度高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較大外部挑戰。但另一方面,未來10年,將是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10年,是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加速演變的10年,也是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的10年,新的歷史大勢正在孕育新的歷史性機遇。從全球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看,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積聚力量,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充足的創新潛能,有條件更好地抓住這個重大機遇,占據全球創新高地,從而在未來新一輪的世界經濟增長周期中,起到積極引領作用。從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看,全球發展的版圖將更加全面均衡,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亦為粵港澳大灣區在提升國際競爭力、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上,拓展出廣闊的新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