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4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解決好農民致富問題是做好農村工作的關鍵。補齊發展短板、激活致富潛能,農村電商將給農民帶來更多希望。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李浩燃文章表示,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中國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動能。新春伊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明確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要求“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這是繼2014年“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建設”之後,相關概念連續第六年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之中。
農村電商從無到有、快速勃興,為廣闊鄉村架設了重要的交易平台,給越來越多的普通農民提供了致富的可能性。近年來,在浙江、江蘇、福建等地,一批遠近聞名的專業“淘寶村”紛紛湧現。每逢“雙11”到來之際,村子裡都呈現出一派奔忙的火熱景象。據統計,2018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37萬億元,同比增長30.4%;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2305億元,同比增長33.8%;農村網絡銷售吸納了2800萬農民就業。農村電商迅猛發展,為農產品上行開辟了新通道,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展了新空間。
文章分析,對於農民來說,農村電商的一個鮮明優勢,在於對接城市大市場、打開消費新市場。以農村電商為渠道,以往“藏在深山無人知”的特色農產品進入城市人的餐桌,而豐富多變的市場信息也得以“無延遲”地直達農戶。正如有基層幹部所言,水電路氣接通實現了“設施城鎮化”,農村電商實現了“線上城鎮化”。也應看到,儘管農村電商方興未艾、前景廣闊,但現階段還存在著不少短板。這突出表現在:許多農村地區發展電子商務基礎薄弱;縣鄉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還有待完善,有關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夠健全;農民急需實用技能,但針對性強的幫扶與培訓很難跟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電商蘊藏著推動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其發展實效如何,事關農民兄弟的獲得感。因此,除了加快推進寬帶網絡向村莊延伸、推進提速降費,更應著眼於破除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多做打基礎、補短板的工作,讓農村電商釋放更多紅利、激活致富潛能。比如,推進農產品上行的供應鏈基礎建設,完善農產品物流骨幹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又如,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再如,努力解決農產品“有產無量”“有品無牌”問題,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
進一步看,因地制宜發展好農村電商,最終還在於人。觀察那些成功脫貧摘帽的貧困村,既有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班子的勤勉工作,也有致富帶頭人、廣大農民的艱辛奮鬥。在一些地方,村莊“空心化”日趨嚴重,特別是村兩委班子平均年齡偏大,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不足,也就難以帶動村民熟練應用互聯網。從這個意義出發,“電商能力”也應成為基層治理者的“幾把刷子”之一。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怎樣因地制宜用好農村電商?怎樣實現從簡單賣貨到創新發展?這些,有賴於基層治理者自覺提升能力素養,也需要縣鄉機構有針對性地加強培訓、提供幫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