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0日,在人大附中實驗小學,9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給同學們上科學實踐課。 |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3月20日下午4點放學後,人大附中實驗小學DI創新思維社團的教室里,迎來一位頭髮花白、走路顫顫巍巍的老人。他可不是一般的老爺爺,他是古人類學家、今年91歲的中科院院士吳新智。
“奶奶的奶奶、爺爺的爺爺從哪裡來?”坐好後,吳院士打開專門準備的PPT,孩子們看著屏幕情不自禁把題目讀了出來,讀完都哈哈大笑。吳院士也笑了。他慢條斯理、風趣幽默地開講了。
這也是海淀區中關村街道組織的“院士講堂”系列活動的第一堂課。
“科學家挖出人骨的時候,發現旁邊的泥土里有孢子花粉化石,花瓣都爛了,但花粉變成了化石。這說明親人在埋葬他的時候,在旁邊放了鮮花。這個時候人想的多了,更聰明了,除了吃飽,有了精神的追求……”
從原始時期的動物,講到早期人類;從中國的考古發現,講到世界各地的研究成果;從顱容量講到人類智商的進步。深奧的古人類學知識,在一張張幻燈片、一個個小故事中,變得生動、易懂。孩子們都目不轉睛地聽著,吳院士聲音不大,但即使在最後一排,也聽得很清楚。
課後提問環節異常踴躍。因為爺爺有些耳背,孩子們就走到講台前,面對面大聲說出自己的疑問。
“您剛才講到阿爾法種,古猿有很多種,直立人也有很多種,我們怎麼證明誰是我們的祖先?”
“我們從古代人的頭骨里提取出DNA做研究,證明我們和古人類之間的關係,那DNA會不會在漫長的歲月中發生變化?”
“您說現代人的顱容量在1000毫升到2000毫升之間,那現代人有沒有顱容量比2000毫升還大的?”
吳院士耐心地一一解答,還根據提問內容補充講解了新的知識點。最後,他還表揚了提問的孩子們,“你們都有科學精神,就是要懷疑。我今天講的內容,也可能因為口誤講錯了,也可能今天是對的,明天就不對了,你們怎麼知道不對了呢?除了聽老師講,還要到圖書館去查,隨時關注科學研究的進展,你們就能推動科學進步。”
原定一個小時的講座,一個半小時才結束,孩子們還意猶未盡。“時間很短,但爺爺講的內容特別豐富,好像我看過的所有這方面的書,都涵蓋了。”五年四班的陳梓昂說。他一連提了三個問題,爺爺都給他解釋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