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近日,媒體調查發現,智能物流終端本來是快遞業為海量訂單準備的解決方案,有時卻成了服務不到位的借口,不少快遞小哥將包裹放進離消費者最近的智能快遞櫃中,使原本為了方便接收快遞的存放設施,變成讓消費者“深惡痛絕”的包裹藏匿處。
經濟日報發表時評人李雪文章表示,毋庸置疑,快遞行業智能化為消費者帶來了新體驗,也為快遞從業人員提供了便利,但這不能成為快遞員“拒絕上門”的借口。去年5月份,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快遞業的行政法規《快遞暫行條例》正式施行,其中規定,快遞員拒絕送貨上門、洩露寄件人隱私等行為都將受到處罰。將包裹寄存到快遞箱,且默認客戶簽收,也使消費者失去了當面驗收的機會,這種做法違背了快遞行業規定。
應該認識到,末端網點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配送效率。但是,這些末端服務同樣需以尊重消費者的權益為基礎。因此,對快遞企業應該加強管理,不能以種種“借口”為自己打開方便之門。送快遞不能省去“驗”這個環節。同時,智能快遞櫃也應完善精細化服務,通過相關手段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避免快遞員硬性投放在快遞櫃的現象。
文章認為,智能終端不應成為物流服務短板。而且,借助現有科技手段,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寄遞服務並非難以實現。更何況,快遞在追求“快”的同時更不應忽視“好”的服務,快遞櫃是末端配送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只是為了投遞方便,終極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