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財政部最近發布的一季度財政收支數據顯示,一季度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下降9.5%,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的支出則增長了45.2%。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黃曉芳評論文章稱,述一降一增,讓不少人為地方政府的錢袋子著急。中國正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社會保障兜底,都需要錢。土地出讓金下降,會不會讓地方政府囊中羞澀,該辦的事情難以順利推進?
不必擔憂。且不說一季度土地出讓金降幅不大,就是換個思路,按大家通常引用的面粉漲價帶來面包漲價的邏輯,如果土地出讓金即賣地收入繼續一路高歌,這些地方的高房價還能降下來嗎?許多持幣待購的剛需購房者是不是又要嘆息一番?這麼說是有充足理由的。因為各地房屋的建設安裝成本差別並不大,造成一二線城市和廣大小城市巨大房價鴻溝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價格,土地成本在購房成本中占比超過一半以上。
文章,土地出讓金趨穩正是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應有之義,反映了中國房地產市場和土地市場正逐步回歸理性。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一季度土地出讓金下降是在前期高基數基礎上的下降,屬於高位回落。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土地出讓金收入高達6.5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與2017年相比上漲25%。如此迅猛增長,勢必不可持續。因此,一季度土地出讓金下降,屬於高位回落,是可以接受的。
二是不論土地市場還是房地產市場,都與政策休戚相關。當前調控導向是“穩”字當頭,從高位上適度回落是調控的應有之義。今年調控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防止大起大落,特別是要把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責任落到實處。地價適度回落,恰好符合穩地價的政策目標。
三是在調控之下,房地產開發商和消費者對未來走勢的預期趨穩,不會因為擔憂房價猛漲而急於入市。
四是各地供地方式也在改革之中,以往“招拍掛”下比拼價格的模式正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糾正。在房住不炒的思路下,這兩年中國加大調控力度,供應了一批共有產權等保障性用地,也有一些農村集體產權用地推向市場作為租賃用地。即使商品房用地,在供應時也加上了不少限制性條件,比如限房價,比如增加剛需戶型供應。這些政策,突出了土地的保障屬性,使土地出讓不再唯價格論,是調控的應有之義。
當然,對一些土地財政占比高的地方政府來說,土地出讓金下降確實可能造成財政支出上的困難,但這是時勢使然,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所在。相關地方與其哀嘆土地出讓金下降,不如多想辦法發展其他產業,降低並擺脫自身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畢竟,靠賣地收入可以謀一時,不可謀長遠。
此外,在“一城一策”政策指導下,不排除個別地方以各種名義,重走多賣地、抬房價的老路。對此,有關部門須未雨綢繆,增強政策前瞻性,防止房價、地價報復性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