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5日電/五一“小黃金周”明顯旺丁,是否旺財尚待分曉。今年首季來港旅客增加了,零售貨值卻不增反減,反映內地來港旅客“買買買”的熱潮稍為降溫;不過,同期私人消費數據卻微升,反映旅客住宿和吃喝玩樂的開支增長,局部抵銷了購物開支的下降。
星島日報今天社論說,內地人在五一勞動節起享有一連四天假期,假期一開始便有多處外遊熱點出現擠塞,本港在首天亦迎來了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兩成的內地旅客,相信部分是拜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通車所賜。他們的消費模式,尚待確實統計,不過,部分“識途老馬”已經減少了買東西,另找其他旅遊樂趣。
旅客消費模式轉變須深思
內地旅客是本港零售業的大客源,他們的消費模式改變,反映在他們今年首季抵港人次比去年同期多近兩成,達一千二百多萬,其間本港零售貨值卻跌了百分之一點二,其中三月份更跌破了四百億元,但是首季私人消費卻能夠維持增長,微升百分之零點二。
零售跌而消費升,原因是零售只包括買實物,是消費的其中一個方式,並不包括服務消費。旅客來港,要住酒店,要出外用膳,要乘搭交通工具,有的還看電影、聽演唱會,節目繁多,這些消費都未計算在零售項目內。而整體消費有所增加,反映旅客在享受服務方面花錢多了。
零售業銷貨總值減少的原因,部分是來自內地的競爭,內地不少城市發展了港式商場,有的還引進港商投資、設計、經營和帶入名店,政府又對進口課品減稅,稍為縮窄了同一件貨品在內地和本港的售價差距,以至今年五一內地相當旺場,反而本港商戶抱持比較謹慎的心態。
另一個原因是內地海關提升了對付水貨客的效率,不止是針對上水羅湖兩邊走、普羅檔次貨品的水貨客,還針對專職代內地“闊太”買衣服等的高檔貨買手。海關透過人臉辨識的科技,令這些頻繁攜帶大包小包入境的買手,一律無所遁形,又檢查又徵稅,導致這類活動比以前收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