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依然持續”
光明日報原國際部主任宋文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年來,每逢5月8日這一天,報社同志都會祭奠和緬懷許杏虎、朱穎烈士。1999年5月22日,宋文富作為新任常駐貝爾格萊德首席記者啟程赴任,作為北約對南聯盟轟炸的親歷者,他認為炸館事件極大地喚醒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堅決掌握核心技術、發展國防工業的信心和決心。20年來,“落後就要挨打”這一事實深深銘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裡。宋文富記得當時曾有報道,國內航空工業的一名老總曾感到恥辱地說,“炸我們使館的飛機是美國生產的,而我們的烈士遺體竟然還是用美國製造的大飛機運回來的”。他認為,20年後的今天,這一狀況已得到極大改觀,運-20、殲-20、國產航母、北斗三號等見證著國家的強盛。
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同樣認為,炸館事件後,我國最大的變化就是加大了對科技和國防建設的投入。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炸館事件讓我們有了緊迫感,從產業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上來說,這20年應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最大成就的20年。”
英國廣播公司(BBC)5月7日的文章也以“美國轟炸中國使館之夜”為題回顧了這一歷史事件,並評論說,該事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依然持續。這讓《環球時報》記者想起,前不久出席由一家美國智庫舉辦的“中美關係40周年”論壇。在論壇上,應邀做主旨演講的美國前防長威廉·科恩在演講中提及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作為時任防長,他在回顧中方的最強烈抗議時說:“我當時正在羅德島開會,聽到匯報後即刻緊急返回華盛頓……”
呂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炸館事件直到今天都對中美關係有影響。1993年曾發生“銀河號事件”,1999年又發生炸館事件,讓他當時就意識到,中美關係不會永遠是那種在歌舞升平中發展的關係。呂祥說:“美國是一個複雜的國家,其背後的運作也很複雜,我們有一個說法叫‘鬥而不破’,就是我們極力維護關係,但也要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時刻會有鬥爭出現,我們時刻要警惕。”
呂祥認為,從中國外交上來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中國是一個大國,不是一個衝動的國家,我們沒有把炸館事件的影響擴大化,沒有把它上升到一個全面的外交衝突,而是埋頭建設,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呂祥說:“這是一個國家有力量的最真實體現,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集中精力辦大事,對方再以‘用錯地圖’為借口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小。”
宋文富表示:“我想20年後的今天,可以告慰3位烈士的是,中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宗旨,以及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認可。”
正如塞爾維亞政治經濟研究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伊沃娜·拉得瓦茨博士所說:“20年前發生的事件不會被忘記,但是我們也會繼續前進。”她告訴記者,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天的塞爾維亞也不會容許侵略者再次侵犯。而且,今天塞爾維亞是中東歐地區與中國開展“一帶一路”合作成果最為豐碩的國家之一,塞爾維亞人不會忘記當年中國對他們的支持,也更加感激今天中國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