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碑學書法的“天真爛漫之趣”
http://www.CRNTT.com   2019-05-09 10:50:09


 
  被康有為推崇為“神品”的《爨龍顔碑》《嵩高靈廟碑》《石門銘》等,皆雜有隸意,與成熟時的唐楷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顔真卿《多寶塔碑》等相比字的大小不統一、隸楷雜糅、筆態無常。甘中流在《中國書法批評史》中說道:“六朝碑版之所以美,在於繼承漢人分書,有古意,氣質厚重樸實,但又不乏靈動的趣味,體裁多樣,且兼具草情隸韵,而整體上的筋骨內斂又顯示出一種雍容和厚的氣象。”

  有清一代,在考據學的催生下,先是隸書複漢碑之古,接著篆書也得以復興,並出現了鄧石如、伊秉綬這樣的大家,經過了這些實踐方面的積累,嘉道之際阮元、包世臣等著《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何紹基、趙之謙等加以實踐,終於形成碑學高峰。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也是每一位書法家終身實踐的課題,例如,清代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他一生主張“學篆始能隸,學隸始能正書”。故其書法楷、篆、隸皆有可觀,然而他自己最認可的卻是他的魏碑體楷書。趙之謙曾這樣評價自己所書各體:“弟於書僅能作正書。篆則多率,隸則多懈,草本非擅長,行書亦未學過,僅能稿書而已。”儘管其中不乏謙虛之詞,對於其篆隸草行自我貶損後人不一定認同,但其本人對其魏碑楷書做了正面的自我肯定,充分說明了他的書法根基在正楷。

  碑學書法是對藝術題材和藝術視野的擴展,使得文人從原來取法“二王”刻帖擴大到民間出土的漢魏碑版、墓志磚刻,乃至敦煌殘紙、甲骨簡牘等等。篆隸得以復興、碑體楷書得以形成,直到近現代,甲骨文書法、金文書法、楚簡書法等等,歷史上從未出現的書體都全面出現,書法家的視野從“二王”經典一下擴展到所有新發現的書法遺跡,此後書法藝術的空間、格局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態勢。

  同時,碑學書法也催生了一些一流書法家。清代以降直到民國,碑學帶動了篆隸復興、浙派篆刻的形成、碑學理論的構建,產生了何紹基、趙之謙、于右任等大師級書法家。

  魏碑書法以豪放、恣肆等審美品位代替了“二王”帖學的雅柔、和婉。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當代書法所面臨的問題,就在於對“技術”一味強調,而忽視了文化修養。回顧清代碑學大家,他們都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獨到的美學見解,對於經典名家作品也好、民間書法也好,如何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更關乎一位書法家的最終成就。

  (來源:中國文化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