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汪毅夫:有關台灣“民主”的傳言
http://www.CRNTT.com   2019-06-17 00:42:14


傳單A面
  中評社北京6月17日電(作者 汪毅夫)我手頭有一張1990年台灣印發的傳單(圖一、圖二)。傳單之B面有文字說明,謂:“地方自治是民主憲政的基礎,而選舉權、罷免權之行使,則是實施地方自治的必要步驟。中華民國復興基地台灣地區於民國39年(1950)開始實行地方自治,縣、市長,鄉、鎮長,村、里長,省、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都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對於不稱職的地方首長或民意代表,則由選民依法定程序進行罷免。40年來各項選舉都力求做到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在不斷的檢討、改進中,日臻完善。復興基地台灣成功的地方自治,已為民主政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傳單里的傳言並非歷史的真實。我們知道,1946年8月,蔣介石已有意假做民主、做假民主。他說:“我們在抗戰以前,對於奸匪(按,指中國共產黨)是基於國法的立場,本著政府的責任,明令討伐的”,“我們現在對付奸黨(按,指中國共產黨)就必須用他自己的方法打擊他自己。他既然不敢公然叛變,而用‘不宣而戰’的方式來攻擊我們,那我們就要用‘不宣而戰‘的方式來回擊他。因為用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許多不明了中國國情的友邦人士,袪除一種不必要的疑慮,不至於以為我們剿匪是要繼續一黨專政,而不肯容納其他的黨派,實行民主政治”。他算計的“不肯容納”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政治”,當然是假民主!然而,他“不宣而戰”引發的內戰,其情勢卻發生了逆轉。1950年,他只能在台灣一手繼續嚴密捕殺中國共產黨人,另一手則開始假做民主、做假民主。從1950年到1975年,在台灣各項選舉中當選的黨外人士和黨外人數,完全在蔣介石可控的範圍里。其控制的方法之一便是“做票”:在選舉活動里做假。歷史是無情的,蔣介石假做民主、做假民主讓台灣黨外人士有了乘隙活動的空間,而蔣介石在台灣不給黨外參政機會的結果是:造成了一個伺機發動的黨外運動。1975年,蔣介石在台灣病逝。台灣的黨外運動終於有了趁隙而起的時間。台灣的黨外運動是從1975年、從選舉運動開始的;台灣的“民主政治”也是從1975年、從選舉運動開始模仿(包括正面和負面模仿即照搬照演和背離偏離)西方民主政治的。1975年,台灣宜蘭的黨外人士郭雨新參選“立法委員”,結果卻以不可思議的“廢票”問題而落敗。事後,郭雨新的法律顧問姚嘉文、林義雄將競選、訴訟過程的文書編次成書(以《虎落平陽?》為名),多次再版成為暢銷書。書前有姚嘉文寫的《第三種力量》,介紹西方民主政治:作為“第一力量”的執政黨、作為“第二力量”的在野黨和作為“第三力量”的法律,以及政黨輪替:“第一力量與第二力量經常衝突,也經常輪換”云云。從1975年到1990年再到今天,40餘年過去了。從台灣傳來的“民主” 消息,是相當負面的:有人居然喊話“永續執政” ,自命“東廠”,欲置在野的國民黨於死地;犯罪獲刑的民進黨黨魁陳水扁居然可以叫板法律、保外從政。這完全是負面模仿的民主。從假民主到負民主,把神聖的民主搞得一團糟,真不知台灣當道諸公究竟有何顔面拿“民主”說事、有何本錢打“民主”牌呢?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