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作主題發言(中評社 張爽攝) |
中評社福州6月18日電(記者 張爽)第七屆“兩岸文教發展論壇”昨天舉行大會發言,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就兩岸文化交流、教育交流、史學研究等主題發言。與會學者認為,在台灣史研究及其教育方面,應該有針對性地倡導唯物史觀;講好兩岸在制度層面上緊密關聯的故事;團結和支持台灣統派學者,爭奪台灣史的話語權。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表示,第7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的議題之一是“新時代兩岸史學及其教育的融合與歷史認同重建”,把握台灣史的話語權是題中應有之義。
汪毅夫講述了1988年“台灣史學術研討會”上,廈門大學教授陳孔立“文到人不到”的故事。1988年1月31日至2月1日,“台灣史學術研討會”在台北召開。廈門大學陳孔立教授應邀向會議提交論文《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的特點——以〈問俗錄〉為中心的研究》,但他本人卻在赴台途中受阻於香港。陳孔立教授提交的論文是他寫作中的《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的一部分,他的論文經由台灣學者代為宣讀,在會上得到和引起台灣學者的評論和討論。
汪毅夫說,從陳教授的故事中,可以得到以下啟示:第一,在台灣史研究及其教育方面,應該有針對性地倡導唯物史觀;第二,講好兩岸在制度層面上緊密關聯的故事;第三,團結和支持台灣統派學者,爭奪台灣史的話語權。第四,乘媒體合作和融合之勢,在台灣做“人未到”的“講古仙”(講故事的先生),講台灣史的故事。
汪毅夫建議兩岸學者“起而行”,開展如下台灣史課題的合作:第一,連橫《台灣通史》的後續工程,包括修訂本和白話本;第二,陳孔立《台灣歷史綱要》的改編工作,包括改編為教科書、改編為通俗故事、改編為系列的小册子;第四, 召開“唯物史觀與台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台灣世新大學曾永義教授說,福建三面環山,一面是海,這樣的地理環境本來接收中原文化是比較困難的,但是一旦中原發生戰亂,中原文化反而可以在福建保存下來。泉州有著名的南音,如果我們做田野調查,可以證明像南音這樣的音樂,是宋代大曲的遺響,還許多方面都可以證明南音的古老性。西方人看到南管音樂中的現象,都非常佩服。
曾永義表示,在溫州形成的溫州大戲,也流傳到泉州,現在泉州保留了溫州大戲的曲目和表演形式。泉州也是傀儡戲的故鄉,中國可以說是世界木偶戲的大國,甚至有人說木偶戲的淵源就是中國,泉州傀儡戲製作的傀儡比現代的機器人還了不起。
台灣作家、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講述了台灣革命同盟會主席團成員之一宋斐如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對“收複台灣”的思考。
藍博洲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拉開了太平洋戰爭(日本稱為大東亞戰爭)的序幕。第二天,十二月九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正式對日宣戰,並發布《對日宣戰文》,“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從此以後,在大陸的台灣革命團體之間過去曾有的“獨立論”與“複歸論”的論爭不複存在。因為“台灣獨立論”的時代論據,業已成過去。台灣革命運動也就是台灣回歸祖國的“複省運動”。
藍博洲介紹,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十月五日,宋斐如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第一批赴台接收的前進指揮所人員飛抵台灣。十一月一日,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派任宋斐如為教育處副處長。十二月十日,宋斐如首次以“教育處副處長”之名,在《政經報》第一卷第四期發表了返台以後的第一篇文章<民族主義在台灣>。宋斐如仍然強調“民族主義”與真正“收複台灣”的關聯性,並借用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指出真正“收複台灣”之道是運用“民族主義”來收攬人心,並要進一步運用“一視同仁政策”爭取“台胞內向”。同時,長期在祖國大陸生活的他,也因為認識到台胞深受“皇民同化政策的愚弄”,而不再認為“必須先複活台胞的民族主義”,反而務實地主張“必須先消除台胞可能發生的猶疑之念及不安之心”。
藍博洲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從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經一九五0年兩岸隔絕對峙,到二0一九年的今天。時間又過去八十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