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早在1989年3月於瑞士巴塞爾的世界環境保護國際會議上通過《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公約在1992年5月生效。1995年又通過了《巴塞爾公約》的修正案,至今已有100多個國家簽署加入。
所以,在如何處理危險和有害廢物方面,國際上其實早有普遍的共識,但是,在落實時,一些發達國家便表現得自私自利,利用落後和發展中國家保護環境條規之不夠完善和一些商業需求,而把垃圾出口當作一種正當的商業行為,把自己不要的垃圾運到別個國家“處理”,以為自己“眼不見為淨”。這種醜陋行為,損人而不利己,做法本身既違反《巴塞爾公約》的精神,也無顧環保課題是跨越國界的基本常識。
二十國集團現在更認真看待海洋垃圾問題,是認識到海洋食物鏈受到毒害最終將報復在人類的健康上,陸地上的垃圾問題包括工業廢料,影響到水源和生活環境的衛生,後果同樣不堪設想。尤其水資源匱乏是許多國家所面對的問題,我國總理李顯龍不久前便向馬國表達對於柔佛境內的河流受到垃圾和工業廢料污染的擔憂。
社論指出,地球是人類所共有的,過去西方的發達國家常以保護地球生態為由,反對貧窮國家過度開發森林,但在垃圾處理的課題上,它們卻採取雙重標準的立場。發達國家必須自我檢討,以誠懇態度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的有害垃圾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