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說,按照西方政治學者的說法,如果恐懼感足夠強大,可以改變先前的政黨認同;如果讓選民感到“國家”核心受到威脅,效果更好。九一一事件之後,2002與2004年共和黨勝選,都跟美國人對恐怖主義的恐懼有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毫無疑問,恐懼是最簡單的情感訴求,只要把對手和恐懼綁在一起,加重選民的恐慌和不確定感,就很容易增加選民對本身的認同。尤其是政績不彰、缺乏凝聚人民的能力時,恐懼感往往就成為政黨操縱民意最有效的王牌。從這個角度看,民進黨打“恐中牌”與“反中牌”,似乎抓住了選民的心理,就選戰策略講,不能不說是一大利器。然而,冷靜思考,這樣的作法不只是短多長空,甚至是飲鴆止渴。
首先,兩岸之間固然並未統一,但血脈相連、同文同種,台灣不可能跟大陸徹底斷絕關係;鼓動人民對大陸恐懼,等於把台灣自我封鎖,讓機會流失。其次,兩岸實力相差懸殊,台灣跟大陸較勁的本錢越來越少,蓄意把大陸妖魔化,製造人民恐懼,並不能使台灣壯大,徒然使相互敵意增加。再者,儘管兩岸官方不相往來,但民間交流持續不斷,更何況大陸對台的優惠政策陸續推出,使得民進黨的“恐中牌”與“反中牌”,不但邊際效益逐年遞減,正當性與說服力也越來越薄弱。
更重要的是,選民也許會因恐懼被欺瞞於一時,卻無法永遠被欺騙。二十多年來,每到大選,民進黨就必打“恐中牌”與“反中牌”,但有時候贏,有時候輸,可見操弄“恐中牌”與“反中牌”並不是萬靈丹,政績才是硬道理。有鑒於此,民進黨再怎麼機關算盡,最後也會是徒勞無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