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4日電/國際奧委會第134次全會即將於24日在瑞士洛桑開幕,當天將投票選出2026年冬奧會舉辦城市。在迎來平昌2018、東京2020和北京2022連續三個亞洲周期之後,奧運會將來到歐洲。
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奧勒和意大利的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兩個申辦地,現有場館和臨時場館的比例均超過全部場館的80%,申奧預算比2018年和2022年冬奧會減少超過75%,展現了奧林匹克運動新的風向標。
證明:奧運不再燒錢
這是國際奧委會連續第二次迎來只有兩個申辦地的冬奧舉辦城市競爭,4年前,北京擊敗阿拉木圖,成功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那次申辦,慕尼黑、斯德哥爾摩、奧斯陸等城市先後退出。
無獨有偶,申辦2024年夏奧會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城市中途退出。2017年,國際奧委會歷史上首次同時決定連續兩屆奧運會的舉辦城市,宣布巴黎和洛杉磯分別為2024年和2028年夏奧會舉辦地,保證了奧運會未來的穩定性。
體量龐大的奧運會似乎不再是“香餑餑”,這也在倒逼國際奧委會進行改革。2014年,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力推的《奧林匹克2020議程》順利通過,這份改革路線圖基本圍繞可持續發展、提高公信力和吸引青少年三大主題。
在《奧林匹克2020議程》基礎之上細化而成的“新規範”於2018年平昌冬奧會期間頒布,旨在簡化申辦流程、降低辦奧成本、分擔東道主壓力,讓未來的奧運會更靈活、更有效、更可持續。
2026年冬奧會申辦將第一個完全受益於《奧林匹克2020議程》和“新規範”,更注重合作、靈活和經驗分享。有興趣申奧的城市通過為期一年、“不承擔義務”的對話,向國際奧委會了解舉辦奧運的要求和利益,這一階段不用提交申辦;申辦城市在整個過程中需要進行的展示和匯報數量也大幅減少。
國際奧委會隨後全程提供專家和經驗支持,超過30次的現場考察,為申辦城市制定賽事理念、可持續、遺產、市場、財務、法務、賽事運行等提供建議,且國際奧委會承擔相關費用;最終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將依據對這些城市的總體可行性評估,邀請適合的城市參與申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