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30日電/香港這座現代化都市具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這些文化瑰寶的過程中,內地為香港非遺保護樹立良好典範,內地和香港也在不斷交流合作中共續非遺傳統,並讓中華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內地為香港推動非遺保護樹立良好典範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存、傳承和傳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香港非遺保護樹立了良好典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出席一項非遺展覽開幕式時表示。
非遺普查、編制非遺清單和代表作名錄、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香港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推出了多項保護措施。
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游湧、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這10個項目成為國家級非遺。粵劇則於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遺。
其中的大坑舞火龍已有100多年歷史,日前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將其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特區政府6月25日表示,獲選案例對其他同類項目保護工作起到了示範作用。
香港社會各界配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建設,積極參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的申報工作。據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介紹,通過四年非遺普查,列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包含480個項目,涵蓋了所有非遺種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