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鑽探過程在實驗室進行了反覆的試驗。人們對月表之下情況不得而知,很可能遇到堅硬的巨石,也可能是鬆軟的土壤,或者其他不同含量礦物質,機器零部件的運動磨損和熱脹冷縮情況都不同,地面實驗室想象了各種不同的工況,通過模擬月壤情況對嫦娥五號的采樣器進行驗證,檢測鑽井過程遇到阻力時的狀況,將可靠性提升到最高。
返程:AI控制,專船接回
“采樣結束後,它還回不到地球。”歐陽自遠說,它不可能在來到月球時就攜帶足夠返回的燃料。
上升器將在月球表面進行首次月面起飛,但只能進行短距離的飛行。“只有一個辦法,進入月球後,會有一條‘飛船’在月球空間等候跟它交會對接,並轉移月壤。”歐陽自遠說,它們的對接,將是“針尖”對“針尖”的對接,地球上根本無法提供數據和測控支持,看都看不見。
交會對接的過程需要依靠嫦娥五號自己來完成。嫦娥五號會有一個“大腦”和一雙“眼睛”。測量敏感期像“眼睛”一樣提供精確的信息,嫦娥五號的智能大腦將完成自主控制。
對接後的返回艙回到地球,會遇到大氣層的高速摩擦。“速度太高了,一定會燒掉,要想想辦法。”歐陽自遠說,這個辦法和“打水漂”的原理相似,即讓返回艙在大氣層上層彈跳出去再回來,速度的下降後在進行大氣層的穿行。據科技日報了解,相關的返回技術已經得到驗證。我國在2014年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月試驗飛行器,成功驗證了跳躍式彈道技術。
“通過環月衛星探測、月面軟著陸探測與月球車勘察、月面軟著陸探測與采樣返回的實施,為我國載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設積累經驗和技術。”歐陽自遠總結道,在此基礎上,人類將開啟重返月球的新征程,並孕育出月球科學的新突破,最終形成人類開發利用月球的能力。
(來源: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