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京報:中美關係需要理性 理性需要有錨
http://www.CRNTT.com   2019-07-14 10:06:40


  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百名美國知名學者和前官員本月初發表致特朗普總統和國會議員的公開信,指出與中國為敵會事與願違。那些人無疑是美國精英的一部分,因此那封公開信的立場是完全美國化的,但做出了與美國激進學者和政客不同的對華政策主張。

  環球時報今天發表社評說,美國與中國處在前所未有激烈貿易戰的僵持中。兩國有各自的國家利益,除了雙方的政治制度和價值體系不同,兩國還在遠不止經濟領域存在競爭關係。兩國內部都有為維護自身利益而與對方開展不妥協鬥爭的呼聲,而且以強硬態度對待對方最容易獲得大多數國民的支持,也更容易做到政治正確。

  然而中美都是大國,經濟回旋餘地和韌性都很大,而且都是核國家。過去一年多的貿易戰和彼此關係全面緊張再次證明,兩國誰想做到擊垮對方的意志都不現實,兩國都能經受得起全面貿易戰,誰都不太怕相應的損失,儘管它很麻煩。貿易戰是相互消耗的對抗,它是雙方只要認定必須這麼做就都能抗得起的雙輸。

  於是中美形成了各自利益、力量、價值的綜合體,合作的願望和這樣做的實際好處,還有揮之不去的相互猜疑和不惜對抗的衝動,共同塑造了高度複雜的中美關係。 

  必須指出,中美之間的問題乃至摩擦肯定會多得按下葫蘆浮起瓢。然而有一種東西能夠幫助中美不斷往前走,它就是理性。可以這麼說,中美之間的關係如果由理性主導,多大的分歧最終都能夠克服。如果理性在中美關係中被邊緣化,再小的一件事也可能被無限放大,成為兩國比拼意志的焦點,釀成遠離事情原點且嚴重的危機。 

  理性的本質是實事求是。希望利益最大化和己方全勝在心理學上並不奇怪,但利益最大化的真實情形常與想象的不一樣,而且它更容易通過雙贏的方式來實現。相互妥協所能帶來的利益也往往比通過對抗方式收獲的利益更多。 

  中美相互面對,兩國的自我認識和彼此的認識出現很大距離。準確認識對方是中美降低戰略互疑的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