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溝源於紫禁城的西北角,向東延伸到紫禁城東北角,其間,分別在建福宮、西六宮、東六宮、乾隆花園(珍寶館)、十三排區域設置南向分支,以接納紫禁城宮殿區域的雨水,並將其向南運送到內金水河。又如乾隆花園區域的暗溝,向南繞過禦茶膳房,再注入文華殿前的內金水河。還有如西六宮暗溝的水,經乾清宮院內的西南角穿出,橫過內右門,穿入養心殿南庫,再經隆宗門向南,流入武英殿旁的內金水河。此外,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兩側及東西長街,都有縱向的暗溝,接納各個後宮區域的雨水,匯合於東西向溝內,再注入上述各個分支的暗溝中,最終流入內金水河,並從紫禁城東南角出宮,匯入紫禁城外的筒子河。
紫禁城的雨水,通過上述三種排水方法,由屋頂落入地面,由地面排入暗溝,由暗溝匯入內金水河,由內金水河匯入筒子河,最後由筒子河匯入通惠河。
紫禁城優秀的排水系統離不開歷朝歷代的精心維護與保養。明清兩代都規定:每年春季都要按時掏修宮內溝渠不斷疏通,保持排水的溝渠完好,暢通無阻。明代負責此項工作的機構為二十四衙門的惜薪司,清代為內務府營造司。紫禁城排水系統的維護是全面和深入的。如清光緒十一年(1885)四月開工的河道溝渠清理工程,工期歷時二年,工程量包括清除了內金水河2100米長河道的全部淤泥,修砌了兩岸河牆及15座橋梁,並將紫禁城內總長度約為8000米的所有大小溝渠淤泥清理,同時還修整了河幫、更換了溝蓋等排水設施,保證了內金水河排水的通暢,以及各排水設施的有效運行。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每當雨季開始之前,都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制定防洪預案,專職人員對古建築、河道、排水溝渠、地面等排水設施、易積水部位進行巡查和維護。如清除雨水溝中的淤泥、樹葉、垃圾等雜物,掏挖欄板下、排水口中的堵塞物,修補、更換殘損的排水構件等,並隨時監查內金水河水位,通過開閘放水的方式,適時調節內金水河水位,保證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轉。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