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連美惠。(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南寧7月23日電(記者 倪鴻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舉辦2019“海峽兩岸記者廣西行”聯合採訪活動,22日上午參訪南寧博物館,館內正好展出桂台兩地民族織錦的結晶“壯太錦”,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連美惠指出,希望這個合作結晶能發揚光大,創造兩地織娘更多就業機會,也希望得到國際認同。
來自花蓮秀林鄉太魯閣族的連美惠(Yuli Taki)是原住民工藝師表示,“壯太錦”中的“壯”是指廣西壯族,“太”指的是花蓮太魯閣族,雖然兩邊語言不通,但兩邊的織綿歷史悠久,均以工藝獨特、構圖巧妙及色彩豐而著稱,兩邊民族重要生活文化的體現,而且有許多相似處。
她指出,兩岸完全是不同的地方各自手工的織綿,怎麼會有火花出來?這是因為2010年她受邀到廈門參訪,認識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館長吳偉峰,當時兩人對織布織錦有聊不完的話題,於是相約尋找兩地織棉的根源。
她說,2012起,她與吳偉峰、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會長賀卡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多次走訪廣西的龍州、大新、靖西、環江、賓陽、忻城等地區,深入地考察壯錦的原料材質、工藝技術、圖案紋飾和傳承情況,大量走訪了當地的織娘,通過比對,確認壯錦和太魯閣錦無論在材質、工藝、圖案和功能用途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她強調“有圖有真相”,指出壯錦和太魯閣錦兩相同之處,共有7個相同的圖案,只是太魯閣族的用色以彩虹7原色為主,壯族的用色則是更為豐富,後來織娘們將相似的圖案融合織成兩岸濃情的作品“壯太錦”
連美惠認為,老祖先的智慧遺留下來,原本沒人去啟動,很高興透過了南寧博物館、廣西織繡發展協會及她,一起喚起了兩岸兩地老祖先的技藝,雖然她不知道別的原住民族與大陸的少數民族有沒有淵源,但以太魯閣族遺留下來的技藝裡,證明兩岸少數民族的文化淵源。
連美惠說,比起“壯太錦”的產量,她更在意的是品質,透過創意與文化及宣傳,相信“壯太錦”應該勝過“LV”,可以造就另外一個中國的品牌。
“壯太錦”已在桂台兩地建立產業基地,台灣設在花蓮縣秀林鄉,廣西在南寧西鄉塘區成立桂台“壯太”織繡研究生產基地、桂台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基地,成為“壯太錦”和兩岸織女的家,彼此交流密切,每年台灣花蓮織女們都會到廣西,與廣西織女們共度“壯族三月三”, “壯太錦”產品也分別銷往香港、瑞士、法國、意大利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