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廣認為,中國城市在過去幾十年中迅速擴張,但受房價高、通勤時間長、網絡便捷等因素影響,老的城市中心面臨下班後缺乏人氣與活力的困境,“要吸引人、留住人,實現城市發展的‘再中心化’,就要從供給側發力,做好制度性和政策性安排,提升服務品質。”
為支持夜間經濟發展,增強服務的可達性,天津提出推動購物中心、大型百貨商場延長營業時間,引導“7-11”“全時”等企業建設24小時便利店;上海允許有條件的酒吧街開展有規範的“外擺位”試點,嘗試建設分時制步行街;北京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博物館、美術館延長開放時間,並對3000座以下的演出場所的營業性演出給予一定比例的低票價補貼……
戴斌表示,以旅遊業為例,2018年中國旅遊總收入已近6萬億元,如此巨大的消費大部分發生在白天,“晚6點至10點是夜間消費的‘黃金4小時’,如果將這個時間段的旅遊資源充分開發出來,按照10%的增量計算,全國就將增加約6000億元的旅遊收入。”
掘金“夜經濟”,要有“新姿勢”。記者在剛開業的天津首個室內夜市“老門口兒”看到,這裡通過單車、青磚、紅瓦、燈籠、老式郵局、煤爐等實景,將人們記憶中的天津搬進室內,擺脫了時間、天氣的困擾,開業前10天平均每天客流量約7萬人次,日收入約320萬元。
入駐“老門口兒”的哏都青年相聲劇場負責人孫弢表示,在這個複古的夜市中,相聲也從當代的茶館中回到了百姓身邊,讓消費者可以一站式體驗多種娛樂。
“新開的幾個夜市裡經常有音樂會、文藝表演等各種活動,可以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質,商場超市也都延長了營業時間,讓市民享受更多便利。”25歲的天津市民王藝潼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動“夜經濟”發展進程中,多地政府在夜市管理者設置方面都做了精心安排,如北京設立市、區、街三級夜間經濟“掌燈人”,上海建立“夜間區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度。專家表示,發展夜間經濟不僅是一道經濟命題,更是一道治理考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