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指出,從國家的規劃可以看出,智能化處理系統是垃圾分類的發展方向。智能化、大數據、“互聯網+”等創新技術,成為企業深度參與垃圾分類產業鏈的法寶。記者采訪發現,不少企業采用生活垃圾的分類服務點+智能回收箱+專門的特定服務,運用大數據相關,將分類好的垃圾進行數據方面的統計,便於再次收用和處理。
在杜歡政看來,隨著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將為大的企業帶來重大利好,“首先,垃圾從隨便亂扔到必須規範處置,形成了巨大的市場;其次,原先一些項目不規範的中小企業就可以做,如今需要規範的大企業來處理”。
“目前,公司的全智能垃圾數據采集軟件已經研制成功,當垃圾桶的垃圾滿了時,系統後台會自動報警,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提示前往回收,實現垃圾的智能回收;同時,通過數據采集,可以了解到哪些區域的垃圾投放需求較大,從而進行垃圾桶智能投放。”泉州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
廣東垃圾分類起步較早,借助廣東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垃圾分類效率及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先發優勢明顯。在中山,帶有二維碼的可降解垃圾袋讓市民自覺分類投放垃圾。目前,中山正探索“互聯網+垃圾智能分類”方式,在前端環節推出智能垃圾分類設備系統。該系統主要由禮品兌換機、垃圾袋自動發放機、垃圾分類收集設備等部分組成,憑居民卡或手機APP在垃圾袋自動發放機掃碼後領取可降解垃圾袋。在深圳,“互聯網+垃圾分類”的智慧社區也正形成。垃圾分類領域企業德立信與小區物業結合打造綠色物業智慧社區。居民將垃圾分類裝好後投入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同時後台大數據管理系統記錄社區垃圾分類投放數據,并對社區居民個人投放行為監控。
共同推進垃圾分類
根據試點城市情況,46個試點城市中70%的城市通過市場化方式采購垃圾分類運營服務,其中20%城市的垃圾分類運營服務合同金額超過1億元。業內認為,今年起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將全面啓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預期大部分城市將通過市場化方式采購垃圾分類運營服務。業界認為,我國垃圾分類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需要政府、企業等方面的共同推進。
泉州市碧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林炳金表示,目前垃圾分類處理仍有“短板”亟須補齊。一方面,公衆對垃圾分類處理的認識還不够,主動分類投放意識不強;另一方面,一些配套政策還有待完善。“近年來,業界大多看到了垃圾分類市場的前景,想介入這一市場,但由於在部分垃圾的回收資質方面沒有出台相應的政策,導致沒辦法進入。例如,前兩年我們想在泉州從事廢電池收集,但在詢問環保部門時,發現暫時無法辦理危險廢物收集經營許可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