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4日電/近年來,我國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在持續擴大。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自2016年起,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連續增長,到2018年,交易規模達到29420億元,直接融資規模約1490億元,參與者約7.6億人。未來三年,我國共享經濟仍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
共享經濟擁有良好的成長環境,百姓也正享受著共享經濟帶來的各種利好。數據顯示,共享經濟推動服務業結構優化、快速增長和消費方式轉型的作用正日益凸顯,2015—2018年,出行、住宿、餐飲等領域的共享經濟新業態,對行業增長的拉動分別為每年1.6、2.1和1.6個百分點。
共享經濟在中國發展得最好
巨大的市場需求、雄厚的投資力量、連續的政策激勵,形成強大合力
其實,回顧這幾年共享經濟的發展,有許多消費者感懷與其“初見”時的良好體驗。
“以前十來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兩邊到地鐵站的路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步行本就挺累,再拎點東西,特別不方便;打車吧,又不划算。有了共享單車後,省時、省力、省錢。天氣好的時候騎車,吹著風,簡直是在放飛心情……”家住北京後海的許女士說,現在一看到路邊有亂停放、被損毀的單車,她都心疼、著急;每每聽到平台拖欠押金、破產的消息,她更擔心這個經營模式難以為繼。
共享經濟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爆發力”?“究其根本,它順應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創造出新的價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研究員熊鴻儒認為,共享經濟至少帶來了幾方面改變:一是通過給予其他人使用閑置資源的機會,高效利用存量資本;二是匯集眾多市場參與者,提升供需匹配效率,促進專業化分工,並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擴大交易範圍;三是顯著減少了市場交易和競爭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一切,對於促進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都有巨大價值。”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認為,我國共享經濟規模之大、創新之多、影響之深在全球獨一無二,扮演了當之無愧的全球引領者角色。
那麼,共享經濟為何在我國發展得最好?
——這背後,有巨大市場空間提供的有力支撐。
“我國有近14億人口,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消費人群,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對新業態、新消費的需求正在不斷擴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也相應促進了共享經濟用戶規模的急速提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研究員洪群聯說。
龐大的人口基數,讓共享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而一旦一項創新有效滿足了需求、解決了痛點,便可能迅速點燃市場熱情,走上高速發展的軌道。“共享單車出現以前,不少地方政府都希望解決出行‘最後一公里’的難題,也嘗試推出公共自行車、接駁車,但都不太成功。共享單車的出現,很好地契合了這一需求,必然受到人們歡迎。”摩拜單車有關負責人表示。
“中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刺激人們對出行住宿的需求,大家更向往體驗當地生活的度假方式,因此具有線上服務優勢且高性價比、有濃厚居家體驗等特征的共享住宿就火了起來。”小豬短租聯合創始人兼CEO陳馳說。
——這背後,有雄厚投資力量引發的催生效應。
“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社會資本積累了雄厚實力。在投資渠道有限、國家支持新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資本競相追逐共享經濟這一新模式。”洪群聯舉例說,據不完全統計,僅共享單車就吸引數百億元創業投資資金。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永偉也認為,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共享經濟創業者可以很快募集到資金,將抽象的經營模式轉變為具體的商業實踐。
——這背後,更離不開我國一系列鼓勵共享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
2016年2月,“十三五”規劃提出“積極發展分享經濟”;2017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部署促進分享經濟健康發展,按照“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原則,出台新的准入和監管政策;黨的十九大提出,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源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2018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做好引導和規範共享經濟健康良性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近年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為共享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共享經濟進入整改期
我國對共享經濟秉持的“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大原則一直沒有變
幾年來,人們見證、經歷了共享經濟的成長。
2011年左右,短租民宿、網約車、知識分享等有“共享”概念的消費方式開始零星出現。
2016年,共享經濟逐漸成勢。以摩拜和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黑馬”,在市場上成功實現數輪融資。經緯中國、愉悅資本、創新工場、紅杉資本、高瓴資本等眾多明星投資機構開始逐夢“單車”,其中還有BAT等互聯網企業的身影。
2017年,摩拜和ofo分別完成了兩輪融資,次數雖不及2016年多,但融資數額都在數億美元級別,是前一年的幾倍。資本的持續關注和追逐,吸引了一大批創業者湧入共享項目。共享充電寶、共享KTV、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睡眠、共享衣橱、共享洗衣機等陸續崛起,共享經濟快速發展。
不過,到了2018年,以網約車、共享單車等為代表的共享企業在經營管理上暴露出許多問題,進入整改階段。一部分頂著共享概念,實則被資本綁架的創業項目,最終沒有經受住市場的考驗,經營難以為繼。
“作為共享經濟企業,我們欣喜地看到政府部門對新業態新模式採取了包容審慎的態度,先允許其發展,並在發展中糾正問題。”滴滴出行兩輪車事業部總經理張治東說。
“反觀一些發達國家,由於政府受既得利益集團游說等影響,往往對共享經濟採取過於嚴厲的監管,使其很難成長。”陳永偉說。
“總體上看,我國對共享經濟秉持的‘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大原則一直沒有變。”張新紅認為,實踐已經充分證明,正是有了對新經濟、新業態相對寬鬆的政策環境,才促成了共享經濟在中國的火爆局面。
放眼全球,共享經濟也發展迅猛。一家咨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全球共享經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350億美元,而這一數據在2015年僅為150億美元。
共享經濟遭遇“成長的煩惱”
當前面臨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要在進一步的發展中解決
7月1日,廣州悅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小鳴單車”運營主體)發布債權表公告,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仍有約12.5萬用戶押金未退,總額超2500萬元。去年3月,小鳴單車成為國內共享單車領域首家宣布破產的企業。廣州中院同意其進行破產清算後,小鳴單車委托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按每輛車12元的價格進行回收處置。
如今看來,即便“砸鍋賣鐵”,小鳴單車仍無力償還所有外債。資本大潮退去後,它已被市場徹底淘汰出局。而它所暴露出的浪費資源、誠信缺失等問題,是共享單車行業的“前車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