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展”是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而設立,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金馬影展”評選產生的“金馬獎”,與中國大陸電影“金雞獎”、中國香港特區電影﹝金像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因此,“金馬影展”被譽為華語電影的年度盛事,也是華人影視圈最具指標性的殊榮。“金馬獎”不以票房作為入選考量,反而為華語文藝片提供了展示舞台。對此,大陸地區的官方媒體曾經不吝好評。“人民網”就指出,“金馬獎”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人民政協報》也曾指出,隨著“金馬獎”頒獎視野的擴大,這個存在超過半個世紀的華語電影頒獎禮仍具有風向標般的意義,被視為華人電影工作者的最高榮譽之一。《環球時報》的評論還表示,“金馬獎”是個有影響的華語電影獎項,它一直迴避兩岸政治紛爭,從而為兩岸電影工作者開展交流提供了空間。
實際上,當年“金馬獎”推動台灣地區的電影工作者,出品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藝術精品。不過,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急速變化,台灣當局也缺少像在擔任“新聞局長”時熱心支持電影事業發展的宋楚瑜那樣的官員,因而台灣地區本土電影的品質大不如前。而隨著兩岸的開放允許大陸出產的電影作品參與,大陸電影的水平由於在資本的投入和拍攝技術手法的精進等方面具有優勢,電影作品的水準不斷提升,也就很好地彌補以至提升了“金馬影展”曾經流失的優勢,甚至有時幾乎是大陸作品囊括了所有的主要獎項。由此可以設想,沒有大陸作品參與的“金馬影展”,將會是一種怎樣的難堪局面。
這就更為凸顯了“抵制金馬影展”的實際效應,也就難怪蔡政府會氣急敗壞。當然,更是折射了這招“組合拳”,對“台獨”勢力的打擊力度確實不輕。
其一、與叫停“自由行”一樣,都是劍指“台獨”。蔡英文為了爭取連任,公然撕下了“維持現狀”及“不刺激、不挑釁、零意外”的遮羞布,大打“恐中牌”和“反中牌”,陸續推出什麼“國安五法”、“反紅媒”、“中共代理人”法案措施,踐踏當年解除“戒嚴”時,不再將中共視為“叛亂集團”的憲制性決定,為“台獨”尋找“合理化”、“正當性”的理由。而且還為選舉猛打“美國牌”,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改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以“過境美國”之名販賣“準訪美”的貨色,還乞求美國對台售武,並在外訪時自稱“台灣總統”,這已經距離“台獨”不遠了。因此,必須予以反擊,而“抵制金馬影展”就是“反獨組合拳”的重要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