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 城市發展闊步前進
http://www.CRNTT.com   2019-08-18 08:43:19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電/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城市工作,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鎮化建設和城市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城市建設和發展步入了新的階段,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市發展質量明顯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搭建了一個堅實的平台。

  一、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輝煌成就舉世矚目

  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1個百分點。總體上看,我國城鎮化經歷了探索發展、快速發展和提質發展的過程。

  探索發展階段(1949-1978年)。194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只有10.64%。國民經濟恢復與“一五”時期,出現了一批新興工礦業城市,武漢、太原和洛陽等老城市也進行了擴建改造,大批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業部門,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持續增加。1960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19.75%,比1949年末提高了9.11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83個百分點;城市數達到199個,增加了67個,年均增加6個。進入60年代,國民經濟全面調整,一大批新設置的市退回縣建制,一部分地級市降為縣級市,人口流動受到戶籍政策的嚴格控制,城鎮化進程有所波動。1964年,“三線”建設開始啟動,中西部地區城市數和城鎮人口有所增加,區域協調性有所改善,至1978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基本保持在17%-18%之間。

  快速發展階段(1979-2011年)。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改革重點很快轉向城市,我國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經濟特區逐步設立,沿海城市、三個“三角”地區[1]、海南島和上海浦東陸續開放,戶籍管理制度開始放鬆,農村人口快速向城鎮流動,鄉鎮企業興起,城市和小城鎮數量迅速增加。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推動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加速向第二、三產業轉移。1993年,設市標準放寬進一步促進了城鎮化發展。90年代後期,市場經濟活力持續增強,珠三角、長三角等城市群逐步成形,城市集聚效應更加明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城市商業更加興旺,市場更加繁榮。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等一系列發展戰略實施,改革開放逐漸擴展至沿邊、沿江和沿主要交通幹線城市,城市發展的區域協調性進一步增強。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1.27%,工作和生活在城鎮的人口比重超過了50%,比1978年末提高33.3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01個百分點。

  提質發展階段(2012年至今)。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我國城鎮化開始進入以人為本、規模和質量並重的新階段。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2014年,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5年,召開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戶籍、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保和住房等領域配套改革相繼出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顯加快,大城市管理更加精細,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加速發展,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群建設持續推進,城市區域分布更加均衡。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8.31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19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37%,比2015年提高了3.47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16個百分點。

  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大中小城市發展齊頭並進

  城市數量顯著增多。1948年末,我國城市共有58個,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大批縣城改設為城市。1949年末,全國城市共有132個,其中,地級以上城市65個,縣級市67個;建制鎮2000個左右。改革開放前,我國城市發展過程整體比較曲折,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遲緩。1978年末,全國城市共有193個,其中,地級以上城市101個,縣級市92個;建制鎮2176個。改革開放後,我國城鎮化建設進入快速通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持續協調發展,城市數量迅速增加。2018年末,城市個數達到672個,其中,地級以上城市297個,縣級市375個;建制鎮21297個。

  城市人口規模明顯擴大。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市人口規模普遍較小。1949年末,城市[2]人口共394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2741萬人。非農業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僅有5個,50-100萬人口的城市有7個,20-50萬人口的城市有18個,人口少於20萬的城市多達102個。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城市人口規模持續快速擴大。2017年末,我國地級以上城市戶籍人口達到48356萬人,戶籍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有14個,300-500萬人口的城市有16個,50-300萬人口的城市達到219個,5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有49個。

  城市占地面積大幅度擴展。70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範圍的不斷擴大和行政區劃的調整,我國城市區域快速拓展,如北京市內城區從二環路內擴大到了六環路內甚至更大;深圳市由一個邊陲小漁鎮發展成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大城市。1981年至2017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從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56225平方公里,增加了48787平方公里,增長了6.6倍。

  三、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顯著增加。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市經濟基礎非常薄弱。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城市百業興旺,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加。1988年,全部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只有7025億元,占全國的一半左右。2017年,僅地級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就達到52.1萬億元,占全國的63.0%;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4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地級以上城市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0361個,全年利潤總額達41428億元;而1978年城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利潤只有477億元。各類所有制工業企業蓬勃發展,私營企業發展迅速。2017年末,地級以上城市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有91579個,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0.8%。

  財政實力明顯增強。2017年,地級以上城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55714億元,占全國的60.9%;上海、北京、深圳和天津等10個城市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千億元。而1978年全部城市的公共財政收入只有584億元。2017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63.2萬億元,比1995年增加61.6萬億元,占全國的98.5%,提高20.4個百分點;城鎮住宅投資8.1萬億元,比1995年增加7.7萬億元,占全國的92.6%,提高23.4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顯著優化。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基本上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完成國家工業化,以及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城市工業快速發展,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改革開放後,勞動力、資金和技術加速向城市集聚,現代工業體系快速建立,服務業迅猛發展,城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轉為主要依靠第二、三產業帶動。十八大以來,高技術製造業快速發展,工業結構調整持續升級,我國正在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高速發展,生態環境服務業迅速興起,文化、旅遊和康養等“幸福產業”快速崛起,城市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新動能持續發展壯大,轉型升級成果明顯,城市經濟發展潛力和活力進一步釋放。2017年,地級以上城市三次產業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分別為2.9%、41.4%和55.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1990年提高了22.7個百分點。

  消費市場繁榮興旺。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商業連鎖店、大型百貨超市和商業綜合體快速湧現,促進了城市貿易市場的繁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作用進一步增強。2018年,全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為325637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5.5%。2017年末,地級以上城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達到12.8萬個,占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的64.1%;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54.8萬億元,占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的87.0%。而1978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只有449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8.8%。

  科技創新持續增強。一大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相繼成立,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問世,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2017年,地級以上城市(全市)科學技術支出3861億元,專利申請344萬項,專利授權167萬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2.7萬項,日均896項。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