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美國、歐洲和加拿大的極地衛星已實現了對極地的大範圍連續觀測,基本實現了千米級分辨率的每日重複(如美國MODIS衛星)和10米級分辨率的每旬重複(如美國陸地衛星8號和歐空局哨兵1、2號衛星)。此外,歐洲和美國還分別發展了測高衛星,這當中以歐空局的寒區衛星Cryosat-2和美國的冰衛星ICESat-1、2衛星最為著名,其能够實現對極地冰層的厘米級精度的高程變化測量,對理解極地冰川和海冰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歐美上述衛星所獲取的極地遙感數據對科學界和公衆開放,已成為國際極地遙感領域的主導性衛星遙感數據。
“我國極地科學領域甚至整個地球科學領域對歐美上述衛星數據同樣高度依賴。”程曉說。
采用“鴿群”發展模式,預計組建24顆小衛星組成的星座網絡
程曉告訴記者,為實現對極地連續觀測遙感,國際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發展極地同步衛星,加拿大和挪威啓動了極地高軌衛星計劃,以實現對北極地區全天時全天候的連續觀測,這種衛星造價極高且需要大推力火箭將衛星推至3萬公裡以上高空;另一種模式則是采用美國“鴿群”衛星的思路,即通過組成星座以建立低成本的微小型遙感衛星數據獲取系統,單顆衛星的重量約5公斤,設計壽命3年以上。與一些傳統大型衛星相比,其重量僅為其千分之一,成本僅為其幾十甚至幾百分之一,能够實現衛星系統的快速技術更新。
冰路衛星采用的就是“鴿群”發展模式,即采用微小衛星平台,建立低成本的微小型遙感衛星星座,實現對極區的高時空連續觀測。基於鴿群的模式,冰路衛星在載荷配置上也有獨特的設計,配備了超寬幅中分辨率相機、高分辨率相機和AIS接收機,其中寬幅相機的分辨率設定為80米,幅寬達800公裡,這是對當前國際通用的千米級和十米級分辨率極地衛星數據的一個重要補充,與其8米分辨率的高分辨率相機相配合,單星能够實現兩極地區5天全覆蓋,實現對極地全境及重點區域的觀測,有望提升對冰山漂移、冰架崩塌等快速變化的監測能力,在多顆星組成星座後則能實現上述快速變化過程的小時級觀測,將帶來極地遙感觀測的革命性突破。
此外,該星還集成了接收船舶AIS定位信號廣播的星載AIS接收機,能够把極區遙感與船舶航行很好的結合,為極區船舶規劃航行綫路,做出航道風險評估,支撑北極航道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