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智庫:“一帶一路”與東南亞
http://www.CRNTT.com   2019-09-10 00:10:41


 
  6.在“一帶一路”推行之後,中國的國家形象有什麼變化嗎?中國的形象正在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差,還是什麼也沒變?

  辛格:總的來說,我認為變得更好,雖然一些負面印象正在增加。

  7.您認為中國的南海政策對“一帶一路”建設有積極影響嗎?還是並沒有?

  辛格:我認為沒有產生積極影響。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問題後對中國的疑慮更深了。大部分國家是這樣的,並不是全部。

  薛力:中國的哪種行為使他們加深了疑慮?

  辛格:非法的。大多數國家都這樣認為,儘管他們不敢說。

  薛力:台灣佔領了南海最大的島嶼,這也是非法的嗎?

  辛格:你看,一些國家(和地區):(中國)台灣、越南、菲律賓都在中國南海地區佔領島嶼,現在他們都聲稱這些領土是他們的國家領土。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這些行為都是非法的,包括中國為了佔領島嶼而改變島嶼邊界的部署。東南亞沿海國家對此束手無策,但他們並不滿意。

  薛力:僅僅因為中國在這些島嶼上採取了一些行動,是嗎?

  辛格:不,中國正在建造機場跑道,部署飛機和一些轟炸機。我知道東南亞的主要問題可能是美國海軍,是嗎?但這些中國的部署也可以用來恐嚇東南亞國家。

  薛力:您認為中國和東盟之間將來會發生大的衝突嗎?可能性低還是高?

  辛格:唯一可能是越南和中國之間因為南海問題發生衝突。即便如此,越南仍非常謹慎,因為中國是如此強大。衝突可能發生,但可能性非常低。

  8.中國和美國在“一帶一路”上的競爭是好事還是壞事?

  辛格:美國在“一帶一路”上無法跟中國競爭。所以,美國通過推行自由和開放的印太戰略作為回應。印太戰略有經濟考量。但我懷疑,在現階段,其戰略意義大於經濟利益。這也是我認為東盟不會支持印太戰略的原因。就像“一帶一路”一樣,東盟國家是否加入印太戰略取決於他們自身的意願。我認為東盟作為一個整體並沒有表態支持印太戰略,東盟部分國家表示支持,整體上東盟想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

  薛力:在中國,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為東盟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在軍事上依賴美國。您對此有何評論?

  辛格:我認為各國的行為都是符合國家利益的。許多國家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可以從不同的外部力量中獲益。

  薛力:您認為這是事實,對嗎?很多東南亞國家在安全上依靠美國而經濟上依靠中國,還是您不同意這一觀點?

  辛格:我認為大部分國家更多的是依賴美國。美國未來的安全承諾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從過去到現在,更多依賴美國是一個事實。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看看軍事貿易、供給、演習、購買武器、設施使用,就會發現目前東南亞國家同美國的關係比同中國更重要,儘管中國正在迅速增長。

  9.您認為“一帶一路”是長期可持續的還是短期的?

  辛格: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它的一部分將是可持續的,因為“一帶一路”是一個長期的項目。我們不應該衹看某個地方的挫折或失敗。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這些不足之處將有所改善。“一帶一路”能否長期發展取決於中國的政治意願。目前中國繼續推進“一帶一路”的政治意願仍在存在。“一帶一路”即使衹成功一半也會提升中國影響力。

  薛力: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想恢復朝貢體系,您同意這種看法麼?

  辛格:這與“一帶一路”無關啊。哦,也許是相關的,因為,當各國看待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時候,他們發現中國人的等級意識非常強。

  薛力:是在歷史上,對吧?

  辛格:直到今天依然如此。雖然中國的宣傳會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在現實中,你必須服從和尊重最有權勢的人,這有點像朝貢體系。而西方的政治文化則截然不同。例如,如果你對美國政策的某些方面不滿意,你可以和國會議員談談,他們說歡迎我們談論。因此,西方政治文化中的等級意識要弱得多。

  薛力:美國領導下的國際體系不存在事實上的等級制?

  辛格:美國領導下的國際體系等級制度沒那麼強。當然,在殖民時期,美國並不是如此。

  薛力:根據您的回答,是否意味著東盟國家更喜歡同西方的關係而不是同中國的關係?這是否表明他們不喜歡恢復朝貢制度?我的問題是:中國有可能恢復朝貢體系嗎?

  辛格:問得好。我真的不知道。因為今天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有朝貢體系時,東南亞還沒有民族主義。但現在,馬來西亞、印尼等都有強烈的民族主義。這些國家也需要尊重。因此想恢復朝貢體系變得更加困難。當然,如果中國擁有壓倒性的力量,並且美國退出亞洲,中國就有可能恢復朝貢制度。

  薛力:在您看來,美國會從東南亞撤軍麼?

  辛格:我的觀點是,自19世紀末以來,美國在東亞的政策一直是不允許任何其他勢力主導東亞,即使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孤立主義盛行的時期。因此,在上世紀30年代日本佔領滿洲里時,美國人沒有任何反應。但是當日本隨後佔領中國,美國就對日本發動了空戰。這不僅僅是為了控制中國。因為一旦日本控制中國,它就能控制整個東亞。所以不允許任何其他勢力插手東亞是過去一百年多年來美國一貫的政策。

  現在不同了,美國公眾不想牽扯到其他國家的事務中去。上世紀30年代,美國公眾也不想牽涉其中,但美國卻仍然捲入其中。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10.您認為,中國應該採取何種方式保護海外利益比較容易被外界接受?

  辛格:我認為這很難一概而論。基本上,中國的政策(整體上)都是溫和的。但是(其)海外利益有時候存在於一些不穩定的國家。所以有時候,中國在外交政策上應該非常堅定。總的來說,如果中國必須表現得堅定不移,一些舉措應該被視為是特例而不是常規。

  11.中國利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走出國門進行“一帶一路”建設。一些私營部門也加入了海外建設。私營企業是否適合“一帶一路”建設?

  辛格:私營部門如果能夠盈利,那沒問題。我不知道他們是否直接得到政府的支持,因為他們可能無法盈利。好不好都取決於他們能否賺錢。私人公司是靠利潤生存的,如果他們不能盈利,除非國家支持,否則他們將無法生存。

  12.過去幾年,中國和新加坡的關係產生了一些問題,對麼?在您看來,中國的哪些對外政策是不可接受的,或者應該改善的?

  辛格:我認為這不是戰術或風格的問題。新加坡有一定的核心利益、不能改變的重要利益。那麼,如果中國施壓於這些利益……

  薛力:什麼樣的核心利益?

  辛格:比如政治利益。新加坡樂於同美國建立良好的關係,尤其是在安全方面。這種關係不能被任何其他國家所取代。新加坡也希望與中國建立密切關係。這種關係主要是經濟的,也包括政治方面。如果中國過分強調同新加坡安全關係,新加坡將陷入困境。因為新加坡也不願同中國唱對台戲。

  13.在您看來,過去幾年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存在什麼問題麼?能舉幾個例子嗎?

  辛格:你知道,中國喜歡給東南亞國家施加壓力,尤其是在中國南海問題上。東南亞各國不喜歡這種壓力。

  薛力:什麼樣的壓力?中國是如何施壓的?

  辛格:在中國南海問題上,很明顯,中國不希望新加坡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依據國際法支持裁決。但新加坡說,中國南海地區的航行自由和國際法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中國對此非常不滿。之後,新加坡就改變了。我們衹是強調航行自由和國際法,但不堅持這些應該適用於南海問題。還有一點是,中國總是用經濟制裁威脅東南亞國家。許多國家不喜歡這一點。中國不應該這樣做。

  14.您認為東盟對中國海上交通建設和海洋建設特別重要嗎?在一定程度上講,東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關鍵領域。所以中國和東盟雙方需要保持良好的關係。為此,中國應該如何對待處理南海爭端?如何減少東南亞國家的猜疑?

  辛格:過去幾年,中國沒有減少東南亞各國的疑慮和顧慮。但東南亞各國仍願意與中國經濟合作,尤其是通過在“一帶一路”上的合作爭取自己的經濟利益。

  薛力:我的意思是,雖然經濟合作仍在繼續,但南海爭端可能會影響中國與東盟的合作。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能做些什麼呢?

  辛格:那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中國不可能退出南海地區。

  薛力:簽署“南海行為準則”會起什麼樣的作用?

  辛格:我認為,東盟國家應該看看“南海行為準則”是否足夠實質性地滿足他們的某些利益。它必須具有足夠的實質性。東南亞國家也希望南海向所有國家繼續開放自由航行。

  薛力:這方面實際上並不存在問題,東南亞國家主觀上擔憂而已。最後一個問題:您覺得中國對東盟外交政策中有什麼明顯不足?或者說,哪個政策讓您印象深刻?

  辛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東南亞國家知道中國現在強大多了。所以,中國必須掌握更大的影響力是自然的。

  結語:

  受訪者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詳細談了他對“一帶一路”的看法。他接觸過大量的中國學者,對華態度比較友好,所談觀點整體上也是建設性的。但訪談人也注意到他的一些觀點或者與事實有一定的出入,或者是筆者所不能同意的。但中國作為一個崛起大國,有雅量接受來自方方面面的批評與建議。這也是大國崛起中的必修課。

  受訪者簡歷:達吉·辛格(Daljit Singh),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地區戰略與政治項目協調員,研究東亞安全與政治問題凡30多年,出版大量的研究報告、論文。

  訪談人簡歷:薛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興趣:國際戰略、中國外交、能源政治、亞洲一體化,近年比較關注“一帶一路”與南海問題,在《世界經濟與政治》、《國際政治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30多篇,在FT中文網、《聯合早報》、《中國日報》、《環球時報》(中英文版)等海內外報刊雜誌上發表時事評論200多篇,出版《“一帶一路”與“亞歐世紀”的到來》等著作3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