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在豬漲價的“風口”上 人造肉“飛”起來了
http://www.CRNTT.com   2019-09-02 10:17:29


  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不論口感如何“,人造肉”成為未來人類餐桌上的一大品類已是必然。

  “餐廳將這塊肉燒到焦脆,加上孜然調味,有一點辣,味道有八九成像真肉,但口感和牛羊肉相差較遠,比較像吞拿魚沙律,沒有牛肉那種緊致的感覺,不過,整體來講不難吃。”食客“西DorSi”在試吃視頻中這樣評價深圳青苔行星餐廳的“人造肉漢堡”。

  人造肉是眼下美國矽穀投資界的新寵。今年5月,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後股價立即上漲近6倍,幾天後,作為競爭對手的Impossible Foods宣布再次融資3億美元,投資者名單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推特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一眾大佬。Impossible Foods還與漢堡王達成合作,在美國7200多家門店售賣植物肉皇堡“Impossible Whopper”,售價5.59美元,只比普通皇堡貴1美元。

  大洋彼岸的這股風很快刮到了中國國內。今年8月16日,一款“人造肉獅子頭”亮相淘寶造物節媒體發布會,當即成為全場焦點。北京一家名為“珍肉”的食品科技公司則宣布,將於今年9月推出首款牛肉味“人造肉月餅”。青苔行星的人造肉也引進自美國。

  人造肉,對於自古就有素食文化的中國人來說,其實並不陌生,但如今,卻被現代高科技重新塑造成了高大上的舶來品。在能源環境危機重重、全球豬肉價格瘋漲的今天,人造肉的出現,就仿佛來自未來的一道光,但這道光到底能否照亮現實,還要打一個問號。

  素肉2.0版?

  打著“國內首家引進人造肉”旗號的青苔行星餐廳,已經在深圳開業一年多。2017年,吳雁姿在香港工作時接觸到Impossible Foods與Beyond Meat。科技與傳統食品行業的結合吸引了她的注意,人造肉被賦予的“環境友好”“動物保護”等意義也深得她的認同與欣賞。回到深圳,她便與好友陳穗文合夥開辦了青苔行星,在中國內地首次引入了Impossible Foods。陳穗文堅信,餐廳售賣的不只是食物,更是未來。

  “人造肉”是媒體與投資界的提法,聽起來酷炫,未來感十足,但實際上,它還有一個樸素到令人看一眼即知來歷的名字:植物肉。在學術上,人造肉分為植物肉和動物細胞培養肉,前者是以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原料,經過擠壓等工藝,提高蛋白質含量與食品質地,再添加植物性風味物質,使其口感、風味上更接近真肉;後者則是在實驗中培養動物幹細胞得來的肉。現在市場上的人造肉都是植物肉。

  國家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主任劉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植物肉也叫素肉。只不過,相比過去人們常見的素肉,最新的同類產品在成分來源、工藝水平和風味上都體現了更高的科技水平,可以把現在的植物肉理解為2.0版的素肉。”

  堅持素食在中國人裡很常見,對植物蛋白的研究在中國也已有二十多年。作為這個領域的科研人員,劉銳也很詫異,“植物肉”怎麼突然就火了,“或許和國外資本注入有關係。”

  在中國素食餐廳常見的“素肉”,與產自美國矽穀這塊植物肉,到底有多大差別?光從口感上分辨,也許很難說一盤素宮保雞丁與植物肉漢堡相比哪個更好吃。“差別主要在於背後的科技含量。”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岩解釋說,傳統素肉是大豆分離蛋白經初加工的產品,自動化程度低,更多依靠“手藝”。以素雞為例,將豆皮堆叠後卷成筒狀,再用細繩固定,經過蒸煮、定型、晾幹,之後在烹飪過程中加入各種調味料,掩蓋豆腥味,並模擬雞肉的口味。在薛岩看來,中國素食產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沒有明顯升級,科技含量較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