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用腳步丈量大地,才能聽到最響亮的回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將開辟自主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努力把深圳建設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未來可期。近期,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貫穿著相同的主線: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這樣一種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豪邁氣概,這樣一種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探索自己道路的智慧,貫穿於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沉澱為具有啟發意義的發展經驗。
建設時期,我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取得“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為後續發展夯實了根基。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大量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引入市場經濟體制,積極融入全球市場,參與全球分工,但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守但不僵化,借鑒但不照搬,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終於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新路、好路。
放在世界範圍來看,為什麼一些後發國家把西方模式奉為圭臬,卻並未取得理想效果?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失去了發展的自主性和主動權,或是因簡單套用西方制度而遭遇“水土不服”,或是因沒能處理好開放與自主的關係而淪為“依附型國家”。中國的經驗恰恰在於,沒有把改革簡化為複制粘貼,沒有把開放等同於機械照搬,而是充分考量人民的實際需要和國家的要素禀賦條件,自主選擇政策和方向,進而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實現社會“快速發展”與“安定有序”的兼容。
堅持獨立自主,就是要針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把解決問題作為最終的目的。這正體現著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精髓,其要義就在於以問題為導向、以國情為基準、以效果為檢驗,走一條遵循“實踐理性”的發展路子。面對社會治理問題,我們不是簡單照搬外國司法、執法體制,而是創造出“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在引入市場機制時,我們不是簡單“推倒重來”,而是運用漸進方式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也不是一上來就像發達國家那樣搞資本密集型企業,而是根據國情率先在縣域經濟、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找到突破口,然後不斷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躍升……事實證明,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概念出發,從問題出發而不是從結論出發,才能扎根中國的土壤和實際,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有效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新中國用70年走出的“中國道路”,恰恰說明在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過程中,並不存在什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適性道路和標準,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國道路的世界性意義正在於,它傳遞出一種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理念,形成了一套堅持從國情出發、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的方法論智慧。這樣的理念和智慧,對世界各國的發展都有啟示意義。
在江蘇南京,滾滾長江之上橫臥著氣勢恢宏的南京長江大橋。這座由中國人首次在長江上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早已成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地標,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勇前行。循著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發展之路,再遙遠的目的地也終能到達,這正是:“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彭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