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9日電/最近,不少北京市民发现,摩拜单车起步价已经提高至1元/15分钟了,整体算下来还不如坐公交车便宜。除了共享单车涨价外,共享充电宝等共享产品近期也纷纷加入“涨价潮”。
一些共享经济形态纷纷跨入“涨价时代”,无疑让很多已经习惯于享受低价乃至免费服务的消费者在心理上感觉难以接受,乃至发出“再也不骑共享单车”“再也不用共享充电宝”的吐槽。然而,对于这样的吐槽,这些共享经济背後的企业並没有过于担心,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市场定位,也知道自己的涨价举动其实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符合规律的东西,必然有其合理性。
在此前共享经济“跑马圈地”时,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使用价格都十分便宜乃至干脆免费。这一方面是企业为了获得客户、抢占市场所採取的营销手段;另一方面,相关企业之所以能如此“大方”,是因为有各路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但是,资本是要求回报的,现在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涨价,就是资本索取投资回报之时。
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市场结束了跑马圈地的时代,留下的获胜者越来越少,也就意味著共享经济已经从“量”的阶段发展到了“质”的阶段。这个时候不仅消费者要求的消费体验越来越高,而且对于已经站稳脚跟的商家企业来说,也要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来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这既符合消费者利益,也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至於人们关心的涨价问题,虽然敏感,但似乎反而成了一种“副产品”。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对于它们的使用都限於特定的时间和场景,不会成为一种日常应用。比如,共享单车主要是作为一种交通接驳工具,为的是打通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人们不可能天天骑共享单车上下班、买菜、办事。又如,共享充电宝是人们忘记带充电宝且正好手机又没电的时候才使用,多数人平时並不会时时刻刻要租用共享充电宝。这就意味著,即便共享经济迎来了“涨价潮”,但因为人们使用共享产品和服务的频率、时间有限,多出来的成本也有限,並非到了不可承担的地步。
相比之下,人们期待著这样的情景,就是共享经济背後的企业以合理的价格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公众则根据自己的需要,该用就用,不该用也不会因为便宜就随性用,这才符合买卖双方的长远利益。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苑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