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央行日前宣布全面降准0.5個百分點,同時再額外定向降准1個百分點。當前中國金融體系“活水”已較為充沛,接下來金融機構要努力克服順周期性,切實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對產品有市場、有效益、管理好但資金緊張的企業積極予以信貸支持,與實體經濟同舟共濟。
經濟參考報發表經濟學博士陳濤文章表示,金融業有著很強的順周期性,金融因素與實體經濟的順周期性效應極易引發二者“共振”,最終導致實體經濟過度波動。從中長期來看,這一金融機構的典型特征,會加劇經濟周期波動的衝擊。在金融體系順周期性現象產生的過程中,既有企業層面整體經營指標惡化、信用違約風險上升等外部原因,也有金融機構內部激勵約束機制相對僵化,難以適應經濟周期波動進行適時調整等內部動因,一定程度導致信貸准入門檻設置偏高、客戶經理展業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加上過於看重抵質押物等傳統信貸經營慣性,降低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增加了存量信貸結構調整的難度。
文章認為,克服金融機構順周期性,要從金融機構內外兩方面著手,增強金融科技應用,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
首先,順應周期波動,適時調整金融機構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儘管順周期性並不完全是金融機構內部考核機製作用的結果,但內部考核機制對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影響不言而喻,需要從動態調整內部考核的激勵約束機制入手,增加對服務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信貸投放的考核權重,拉長約束性指標的考核周期,根據客戶經理專業能力和經驗賦予不同程度的經營靈活性,減少對傳統重資產抵質押物的依賴,增加新型輕資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加大逆周期信貸投放力度,熨平信貸投放順周期波動,推進信貸結構優化調整,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次,進一步增加企業層面信用增級的支持。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具有強外部性。信貸准入門檻客觀上要堅持一定的標準,不能無原則降低,防範金融風險高度聚集和金融腐敗滋生,避免放大實施過程中的道德風險。金融管理部門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確保金融“活水”充沛,而將金融“活水”順利引流到急需資金且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除了金融機構的自身努力外,還非常需要信用增級層面的政策支持,大幅減少信貸供求匹配時間,增加對金融機構的外部激勵。從地方政府層面看,有必要統籌使用各項政策扶持基金,有效發揮杠杆作用,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努力減少政府干預,從信用增級角度擴大政策支持的輻射和覆蓋範圍。
第三,切實加大金融科技應用推廣。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貸門檻設置偏高等問題,可以通過加大金融科技應用推廣來減緩化解。近年來,一些地方加快了地方信用信息平台建設,將地方政府各部門掌握的企業信息統一匯集到平台,為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評估企業信用風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當前,中國金融科技應用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大型金融機構高度重視內部數據整合利用,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未來,在支持中小型金融機構加快金融科技應用的同時,可鼓勵大型金融機構開發涉及信用風險評估的金融科技應用產品,提供給中小型金融機構使用,提升中小型金融機構信用經營能力,支持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