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體是企業。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發展壯大、提升全球競爭力的決定性力量。中國國有企業應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追求規模、速度升級為追求高品質、高附加值、高效率發展,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和全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程鶴文章表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中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參與核心技術標準制定、擁有有效專利、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在部分技術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的跨越,並逐漸領跑行業發展。但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中國企業處於創新前沿的較少,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效率有待提升,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部分行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創新成果轉化率不高等問題。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在優化要素投入方式、增強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激勵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文章提出,以高附加值戰略引領高端技術布局。高附加值戰略的核心是通過高強度研發驅動高增長,提高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國有企業應結合自身資源和技術優勢,為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進行戰略布局,為轉型升級進行技術儲備;在引進高端技術的同時,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相結合的方式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加快運用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發展實體經濟,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提供差異化、定制化、專業化服務,加速由單一產品提供商向綜合方案解決商轉變;利用顛覆式創新、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等方式,打造自己主導的新興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發展高附加值新興產業。
打造全球化開放式創新平台。當今時代,創新日漸複雜,僅僅依靠國有企業內部資源已經很難實現突破,需要在更大範圍整合經濟資源和要素,形成全球化開放式創新平台。國有企業應圍繞行業和企業創新短板,聚焦具有決定性、樞紐性、通用性、前瞻性的重大關鍵技術進行研發;與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形成“產學研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現各自在運行機制、組織結構、技術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叠加;打造涵蓋技術、工程、產業、市場、管理全鏈條的一體化創新模式,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銜接。
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新體系。企業創新是一個包括新思想或新發現產生、概念形成、研究與開發、試制評價、生產製造、首次商業化和技術擴散的過程,其意義在於創造價值。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對國有企業創新的導向作用,重視研發前客戶需求調研,促進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深度融合,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面向主要市場,充分利用當地研發資源,開展滿足產品功能和性能差異化要求的本土化研發,形成屬地子公司與母公司技術與市場知識互補、共同發展的機制。
著力吸引、培養和留住創新人才。創新驅動從根本上說是人才驅動。有條件的國有企業可以積極穩妥實施員工持股,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和人才培養機制,制定有效激勵政策,完善對創新失敗的容錯機制,激發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同時,加快吸引和集聚有利於企業創新發展的各類人才,尤其是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技術領軍人才。將創新精神作為市場化選聘和管理企業領導人員的重要考核內容,著力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動力,帶動企業創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