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各國央行紛紛宣布降息,而美聯儲的連續降息更是宣告全球進入寬鬆周期。
|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去年至今,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明顯不足,增長放緩的趨勢逐步確立,主要經濟體表現並不樂觀;而逆全球化思潮之下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各國貿易衝突加劇,英國脫歐政治不確定上升等因素,則進一步加劇了本輪全球經濟疲軟。為釋放流動性、改變貨幣緊縮局面,提振通脹、對衝經濟下行壓力,今年以來各國央行紛紛宣布降息,而美聯儲的連續降息更是宣告全球進入寬鬆周期。
和訊網發表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文章分析,在此背景下,市場紛紛預期中國也將加入降息的行列。中國是否應該降息?政策工具又該如何選擇?
全球寬鬆成為主流,打開中國貨幣政策空間
文章介紹,9月以來,全球降息趨勢進一步得到強化。9月18日美聯儲宣布年內第二次降息,議息會議決定下調聯邦基金目標利率25BP至1.75%-2.00%;而上周歐洲央行也宣布下調隔夜存款利率10個基點至-0.5%,為2016年以來首次降息。
儘管中國貨幣政策體系長期保持獨立,央行的政策制定者們也始終根據自身經濟運行、通脹水平、就業壓力、國際收支等基本面和政策目標的實際情況,綜合考量貨幣政策方向;但在當前寬鬆貨幣政策成為全球主流的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事實上獲得了相對更大的操作空間。
穩增長與降成本都期待降息
文章表示,那中國央行到底會不會降息?無論出於短期穩增長考慮,還是長期疏通傳導機制、降低實際融資成本而言,未來降息都是大概率事件,可以期待。具體而言:
一是前期關稅的影響如期顯現,三季度以來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大。儘管9月開始中美兩國的友善互動明顯增多,磋商再度出現轉機,但不可否認的是,考慮到前期中美磋商進程的持續反覆、波折不斷,談判不確定性仍存、前景不明始終是短期內影響中國經濟走勢的最大風險。
從數據來看,前期加征關稅的影響已有明顯體現。最新公布的8月中國進出口數據不及預期,出口同比增速下降1%,其中對美出口再度惡化、下降16%;出口前景不佳、企業和居民預期悲觀直接造成了內外需疲軟,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分別為4.4%、5.5%、7.5%,在7月基礎上進一步下滑0.4、0.2、0.1個百分點。
為應對上述局面,宏觀政策面確實需要有所作為,因而可以觀察到近期政策面的密集發力,如9月4日國常會決定提前下達專項債額度、明確並擴大專項債使用範圍,9月6日央行迅速實施全面降准、釋放9000億流動性等。在筆者看來,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控效果仍需要多種工具配合發力,投放基礎貨幣保證流動性之外,通過降息等價格型工具來刺激實體融資需求不失為一種選擇。
二是實際融資成本仍然偏高,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待疏通。去年以來央行運用多種政策工具著力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但當前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最後一公里仍未見效。這一點在數據上表現的相對明顯:去年以來相對市場化的利率如10年期國債收益率、DR007、SHIBOR3M等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下行趨勢,而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仍處於高位、僅小幅下降,且主要依靠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票據融資利率下行帶動。
|